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宁武长城(三)
主页 >详情页
宁武长城(三)

三、东魏肆州长城

《魏书·孝静纪》《北史·齐本纪》载:武定元年(公元543年)秋八月,“齐献武王召夫五万于肆州北山筑城,西自马陵戍,东至土磴,四十日罢。”史书中记述的这段西自“马陵戍”(今静乐县西北,属芦芽山区),东至土磴(又称土寨,今原平崞阳镇西北,云中山北端)的长城,分布于宁武县、原平市境内6个乡镇,呈西南到东北走向,横越恢河上游,从管涔山到云中山,长约八十公里,这条比较短小的长城,十分著名,史称“东魏肆州长城”。

北魏孝武帝元脩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丞相高欢兵逼洛阳,把孝武帝元脩赶到陕西长安,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邺城,是为东魏。当时东魏西、南两面基本上以黄河和河南洛阳一线与西魏为界。为了争夺土地与人口,战事不断。北面又有山胡、柔然(也称蠕蠕)等游牧民族不断南下侵扰。东魏丞相高欢于晋阳建丞相府,独断东魏国事。同时,也是把重心放在防御北边上。东魏一方面对柔然采取和亲外交手段,稳定北方,《宁武府志·卷十》载:“东魏天平二年(535年),以兰陵公主许蠕蠕阿那环(柔然的首领),三年四月,阿那环遣使迎公主于新城之南。六月,齐神武(即高欢,东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实际统治者,死后被北齐追谥为神武帝)亲送公主于楼烦之北,厚接其使,阿那环大喜。自此东魏边境无事。”另一方面,筑长城以主要防御西魏。《北史·魏本纪五》记载,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536年,西魏大统二年),“东魏攻临夏州”。天平三年(537年),西魏宇文泰大破东魏军于沙苑。大统四年(538年),东魏攻临西魏的南汾、豫、广、颖四州。面对和西魏的频繁战事,东魏不得不于武定元年(543年),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管涔山与云中山两大山系相接段,依山修筑长城以自卫。北魏登国时,今宁武县为肆州领秀容郡之北秀容地,《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河东道》记载,东魏时的肆州即隋唐时的忻州,今仍其名,肆州北山即今云中山,其主峰龙王垴海拔2348.5米。故这条长城史称肆州长城。

现存的肆州长城遗迹西起自距宁武县城西7公里的余庄乡榆树坪村和硫磺沟之间,从毗邻冰洞的榆林山之巅蜿蜒东下,然后沿管涔山东麓下行至苗庄村与苗庄古城址北墙相接,跨越恢河后,沿凤凰山西坡而上,经东坝沟、三张庄后村,在三张庄后村东5公处入原平市,止于勾注山西端。现存遗迹实际长度约为60公里,在宁武境内大体走势呈东西向分布,全长约18公里。

从起点榆树坪至苗庄段,墙体以土夯为主,历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损毁严重,遗迹明显,部分残段呈自然土垄状,残高约1米。从苗庄经东坝沟至三张庄后村出宁武境段,墙体以砂岩片石垒砌,一小部分为土夯,墙体大部分坍塌。东坝沟村东北约有60米保存尚好,残高1.4米,顶宽约3米,老乡称“石碣边墙”。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在宁武境内的东魏长城上发现三处障城遗址。1、三张庄后村障城遗址。位于村西北500米处,北距长城5-10米。长约150米,宽80米,现仅存基址。2、阎王鼻障城遗址。位于三张庄后村东北约800米处,西距三张庄后村障城遗址约1公里,位于城墙北侧,南墙借长城墙体,砂岩片石构筑,呈长约25米、宽约22米的四边形,部分墙体保存尚好,残高3米,顶宽2.2米。3、尖山峁障城遗址。在阎王鼻障城遗址东约5公里处,位于城墙南侧,北、东墙体借长城墙体,呈长120米、宽约60米的长方形,墙体残高1.5米、顶宽2.3米。据2000年山西省文物局长城调查组报告,障城遗址上均采集到唐宋瓷片等文物。

障城是在长城沿线用于屯兵、戍守、巡逻、警戒和反击突袭之敌的城堡。东魏长城障城遗址的发现,可说明两点:一是东魏虽然立国时间不长,但在宁武管涔山地区,和西魏及北方的柔然、山胡等游牧民族战事频繁,修筑障城的目的就是供士卒枕戈待旦,随时出击。二是障城规模不大,但是它开了隋、唐、宋、明长城沿线及重要军事关隘大量修筑庞大坚固关城和城堡的先河。

宁武长城(三)


三、东魏肆州长城

《魏书·孝静纪》《北史·齐本纪》载:武定元年(公元543年)秋八月,“齐献武王召夫五万于肆州北山筑城,西自马陵戍,东至土磴,四十日罢。”史书中记述的这段西自“马陵戍”(今静乐县西北,属芦芽山区),东至土磴(又称土寨,今原平崞阳镇西北,云中山北端)的长城,分布于宁武县、原平市境内6个乡镇,呈西南到东北走向,横越恢河上游,从管涔山到云中山,长约八十公里,这条比较短小的长城,十分著名,史称“东魏肆州长城”。

北魏孝武帝元脩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丞相高欢兵逼洛阳,把孝武帝元脩赶到陕西长安,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邺城,是为东魏。当时东魏西、南两面基本上以黄河和河南洛阳一线与西魏为界。为了争夺土地与人口,战事不断。北面又有山胡、柔然(也称蠕蠕)等游牧民族不断南下侵扰。东魏丞相高欢于晋阳建丞相府,独断东魏国事。同时,也是把重心放在防御北边上。东魏一方面对柔然采取和亲外交手段,稳定北方,《宁武府志·卷十》载:“东魏天平二年(535年),以兰陵公主许蠕蠕阿那环(柔然的首领),三年四月,阿那环遣使迎公主于新城之南。六月,齐神武(即高欢,东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实际统治者,死后被北齐追谥为神武帝)亲送公主于楼烦之北,厚接其使,阿那环大喜。自此东魏边境无事。”另一方面,筑长城以主要防御西魏。《北史·魏本纪五》记载,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536年,西魏大统二年),“东魏攻临夏州”。天平三年(537年),西魏宇文泰大破东魏军于沙苑。大统四年(538年),东魏攻临西魏的南汾、豫、广、颖四州。面对和西魏的频繁战事,东魏不得不于武定元年(543年),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管涔山与云中山两大山系相接段,依山修筑长城以自卫。北魏登国时,今宁武县为肆州领秀容郡之北秀容地,《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河东道》记载,东魏时的肆州即隋唐时的忻州,今仍其名,肆州北山即今云中山,其主峰龙王垴海拔2348.5米。故这条长城史称肆州长城。

现存的肆州长城遗迹西起自距宁武县城西7公里的余庄乡榆树坪村和硫磺沟之间,从毗邻冰洞的榆林山之巅蜿蜒东下,然后沿管涔山东麓下行至苗庄村与苗庄古城址北墙相接,跨越恢河后,沿凤凰山西坡而上,经东坝沟、三张庄后村,在三张庄后村东5公处入原平市,止于勾注山西端。现存遗迹实际长度约为60公里,在宁武境内大体走势呈东西向分布,全长约18公里。

从起点榆树坪至苗庄段,墙体以土夯为主,历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损毁严重,遗迹明显,部分残段呈自然土垄状,残高约1米。从苗庄经东坝沟至三张庄后村出宁武境段,墙体以砂岩片石垒砌,一小部分为土夯,墙体大部分坍塌。东坝沟村东北约有60米保存尚好,残高1.4米,顶宽约3米,老乡称“石碣边墙”。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在宁武境内的东魏长城上发现三处障城遗址。1、三张庄后村障城遗址。位于村西北500米处,北距长城5-10米。长约150米,宽80米,现仅存基址。2、阎王鼻障城遗址。位于三张庄后村东北约800米处,西距三张庄后村障城遗址约1公里,位于城墙北侧,南墙借长城墙体,砂岩片石构筑,呈长约25米、宽约22米的四边形,部分墙体保存尚好,残高3米,顶宽2.2米。3、尖山峁障城遗址。在阎王鼻障城遗址东约5公里处,位于城墙南侧,北、东墙体借长城墙体,呈长120米、宽约60米的长方形,墙体残高1.5米、顶宽2.3米。据2000年山西省文物局长城调查组报告,障城遗址上均采集到唐宋瓷片等文物。

障城是在长城沿线用于屯兵、戍守、巡逻、警戒和反击突袭之敌的城堡。东魏长城障城遗址的发现,可说明两点:一是东魏虽然立国时间不长,但在宁武管涔山地区,和西魏及北方的柔然、山胡等游牧民族战事频繁,修筑障城的目的就是供士卒枕戈待旦,随时出击。二是障城规模不大,但是它开了隋、唐、宋、明长城沿线及重要军事关隘大量修筑庞大坚固关城和城堡的先河。

上一篇:宁武长城(二)

下一篇:宁武长城(四)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忻州市委员会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138号


政协值班电话:0350-3902013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