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宁武长城(二)
主页 >详情页
宁武长城(二)

二、北魏长城

拓跋鲜卑族拓跋跬于公元386年灭掉后燕统一北方,建立北魏,在太武帝时定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部)。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犯塞”,于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沿阴山北麓走向,“筑长城于长川之南”(《魏书》),史称北魏阴山长城。以保卫国都平城。到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6月,为了防御和打击陕西北部的卢水胡(由南匈奴与月氏、羌人杂居组成,因世居卢水而得名,卢水即今青海西宁)和吐京胡(因所居吐京得名,吐京即今山西石楼县)北上侵犯京师平城,又修筑了“畿上塞围”,即保卫国都的围墙或长城。当时,卢水胡和吐京胡在管涔山的西北部和南部。《魏书·世祖纪》载:“七年六月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千里。”从太平真君七年六月至九年二月持续了两年之久,工程浩大。宁武境内崇山峻岭,到处是可以利用的山险堑壑,能够减少长城的修筑。畿上塞围途经宁武管涔山最自然不过了。据记载,畿上塞围东始于延庆县居庸关,由此向西南走向,经昌平西、门头沟西部黄草梁山(海拔1915米)、东灵山(海拔2303米)出北京市,进入河北涿鹿南,经小五台山(海拔2234米)入蔚县,然后出境进入山西灵丘县,经太白山(海拔2234米)繁峙县恒山(海拔2200米)、神堂堡进入代县、宁武县,经盘道梁、禅房山(海拔2106米)、管涔山(海拔2787米)、芦芽山(海拔2736米),进入五寨县、岢岚县,止于保德县黄河岸,总长度合今约为534公里。

宁武境内的北魏“畿上塞围”之长城皆为堆筑法,就地取材,土石混筑,遗迹很少。主要原因是与后来的明长城走向基本一致,明长城除沿用了部分外,还可能拆取了“畿上塞围”的土石以筑长城,对其造成破坏。从而造成北魏长城难觅其迹。

宁武长城(二)


二、北魏长城

拓跋鲜卑族拓跋跬于公元386年灭掉后燕统一北方,建立北魏,在太武帝时定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部)。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犯塞”,于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沿阴山北麓走向,“筑长城于长川之南”(《魏书》),史称北魏阴山长城。以保卫国都平城。到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6月,为了防御和打击陕西北部的卢水胡(由南匈奴与月氏、羌人杂居组成,因世居卢水而得名,卢水即今青海西宁)和吐京胡(因所居吐京得名,吐京即今山西石楼县)北上侵犯京师平城,又修筑了“畿上塞围”,即保卫国都的围墙或长城。当时,卢水胡和吐京胡在管涔山的西北部和南部。《魏书·世祖纪》载:“七年六月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千里。”从太平真君七年六月至九年二月持续了两年之久,工程浩大。宁武境内崇山峻岭,到处是可以利用的山险堑壑,能够减少长城的修筑。畿上塞围途经宁武管涔山最自然不过了。据记载,畿上塞围东始于延庆县居庸关,由此向西南走向,经昌平西、门头沟西部黄草梁山(海拔1915米)、东灵山(海拔2303米)出北京市,进入河北涿鹿南,经小五台山(海拔2234米)入蔚县,然后出境进入山西灵丘县,经太白山(海拔2234米)繁峙县恒山(海拔2200米)、神堂堡进入代县、宁武县,经盘道梁、禅房山(海拔2106米)、管涔山(海拔2787米)、芦芽山(海拔2736米),进入五寨县、岢岚县,止于保德县黄河岸,总长度合今约为534公里。

宁武境内的北魏“畿上塞围”之长城皆为堆筑法,就地取材,土石混筑,遗迹很少。主要原因是与后来的明长城走向基本一致,明长城除沿用了部分外,还可能拆取了“畿上塞围”的土石以筑长城,对其造成破坏。从而造成北魏长城难觅其迹。

上一篇:宁武长城(一)

下一篇:宁武长城(三)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忻州市委员会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138号


政协值班电话:0350-3902013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