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长城(一)
2023-10-16
谈到长城,旧的习惯人们往往把其简单的认为就是城墙或边墙。事实上,长城不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所、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而在山西恒山和太行山一带,因地势险要,除了地势比较平缓的局部筑有城墙(边墙)之外,大量的凿筑堑壕或以山据险代替城墙,成为当时独特的长城风格。繁峙北临雁同,西近雁门,自古为兵家用武之地。历史上,繁峙县的长城由两部分组成。从时间上可以以明正德十一年(1516)为节点,从空间上可分为北口长城和山脊长城。这两段长城在县境东、北两面分布,各100余千米。历经明、清和中华民国这段漫长的岁月,山脊长城大部分即将或已消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西省各县重新以山脊划界,北口长城随之也从繁峙的版图上消失。“此后,仅留东面一段长城。此段长城北起团城口沿口山脊经西跑池、平型关、桥儿沟、韩庄到茨沟营止,全长35千米。战国时赵国修筑,隋代重修。明代,在原长城外包砌砖石,加高加宽,筑成内长城”。此记载没有把目泪坨到团城口这一段的长城计算在内,因为今繁峙县与浑源县是以海拔1935米目泪坨山分水岭为界,长城过目泪坨山便出浑源县界进入繁峙县界。故而今繁峙县境长城的长度远不止此数。一、明长城繁峙与阜平之界点在繁峙县神堂堡乡大寨口村北约1千米,大沙河上游西岸、王子沟口南侧,有一汉代地界碑。此碑位于距河床约8米的石壁上,刻一方格,格高127厘米,宽57厘米,格内刻字4行,24字,隶书。连起来读即“冀州常山南行唐北界,去其廷四百八十里,北到卤城六十里”。经原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李裕民考证,认定为东汉石刻。在清同治《阜平县志》中有如下记载,温北社当时共四十四村。其中有:“茨沟营,离城一百二十里。神堂堡离城一百二十五里。钟耳寺,离城一百四十五里。大寨口,离城一百六十五里。腰庄,离城一百七十里。”用清同治《阜平县志·县境图》、2007版《繁峙县政区图》和汉代地界碑位置进行比对,一个巧合出现,那就是汉代地界碑正好在腰庄村北的河道西侧,这说明清代阜平县和繁峙县的县界应该是沿用东汉时的地界,即以东汉地界碑为两县之界。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明备兵使者驻焉。所辖边二百五十里,东起平刑界石窑庵,西抵广武界东津口,皆腹里山南一带。”这里记述了北楼营参将的管辖范围。根据长城沿途所经之地地形和现在的村名考证,石窑庵应在今神堂堡乡石尧沟村附近。综上分析,东起石尧沟,向西沿山脊经尧子、转大寨口、汉代地界碑这一线附近之山险便是明清时期繁峙与阜平之分界。二、目泪坨山至灵丘、阜平县界长城走势从实地考查和资料显示,此段长城不在一条线上。在石尧沟村西北呈分叉走向。其一伸向神堂堡村东南出繁峙县界入灵丘县界之牛帮口;其一经韩庄村,过茨沟营出繁峙县界入阜平县界。这种状况的形成是由不同历史时期区划不同造成的。(一)目泪坨山至石尧沟段此段长城由目泪坨山向东至团城口,所存的残墙和墩台遗址全部只剩夯土。此段长城,今可见部分均为明代复修后的残存。据当地村民介绍,墩台原为砖砌,后来砖被拆为民用。原团城口等村,居民所住窑洞的砌墙,大部分是用长城砖石砌筑。团城口北山上有一座保存较好的黄土夯筑的小城堡,当地称为团城。长城过团城口向东南至西跑池,基本上以山险为障未筑城墙。由西跑池东山梁始见有夯土残墙高约3米左右。这段墙筑于两峰之间的豁口平梁上。其间有四座墩台,但仅有一座尚残存零星石包墙,余下的全残成夯土台状。这段墙止于一座山峰北侧,过山峰由南侧又见夯土墙,沿山脊一直到平型关。从平型关起夯土残墙向南到桥儿沟东的马跑泉。过马跑泉继续向南经三岭、到尧子村,此段长城大部分以山据险。此段全长约30千米。(二)石尧沟村至牛帮口段长城过石尧沟村,看不到筑有边墙,继续向南,沿着河谷东侧的山脊由神堂堡东北方向,插向灵丘县境内的牛帮口,在牛帮口出现残墙。此段以山据险,在今繁峙县境内长约8千米。(三)石尧沟村至茨沟营段此段长城,在石尧沟村西北约1千米处,海拔1250米的山峰(东经113°89'63”,北纬39°17'41")南部出现,当地称韩庄长城。此段长城边墙从敌台编号为茨字22号始,一直沿着边墙向南过河谷中间的108国道,于对面的山头茨字34号止。城墙随蜿蜒起伏的山势修筑,墙高6.6米,顶宽3.6米,砖石结构,每隔一段有1台。台呈正四棱台形,高12米,底边长12米,顶部略小。底部砌石条9层。石条长1至2米,厚50厘米,宽50厘米。石条以上用砖垒砌,砖重10千克。台的基部为实体,与城墙相连,墙以上分上下两层,下层用砖碹成6个暗室,12个哨口(每面3个),暗室与哨口相通。中有一天井与上层通。上层有射击和守望用的垛口。有的台上有木建的房子,以遮风避雨,均已被拆除。而从2016年9月20日国家文物局给山西省文物局《关于山西省繁峙县明长城竹帛口长城段及部分敌台抢险加固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文物保函〔2016〕1609号)中显示,茨字22号台到茨字34号台之间的墙体长度为2240米。从茨字34号敌台开始,一直到茨沟营村以南出繁峙县境,因山势险峻,未见有边墙修筑,均以山据险,作为长城,从山体走势估测约10千米。由上述可知,从石尧沟村南起到茨沟营南长城出境止,此段长城总长度约12千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