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五台长城(一)
主页 >详情页
五台长城(一)

五台县的长城主要是龙泉关长城,当地亦称长城岭长城。

明外三关长城由繁峙县平型关南下,经竹帛口、茨沟营、神堂堡东北出繁峙县界入灵丘县牛帮口界,然后分为两路,一路向东南抵吴王口,转东奔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处,这路便进入人们所说的内三关长城。另一路顺太行山南下,经娘子关、马岭关、黄榆关、峻极关,抵山西左权县的黄泽关。

东路长城已出了忻州境内,南路长城由牛帮口向南,然后爬上五台山山脊,即太行山的山脊一路向南,其实是循冀、晋两省交界的太行山山脉南行。至海拔2286米的歪头山,转南经海拔1978米的黑崖山,抵龙泉关,即长城岭。再由海拔1789米的长城岭主峰继续南下,至五台县同河北省阜平县交界处的海拔2281米的南坨山,然后继续向南,出五台界入阜平县界,然后直达娘子关。

山西五台和河北阜平交界处的这段长城,沿山势全长约125华里,其中绝大部分利用陡峭险峻的高山为天然屏障,现在看去,筑有城墙的部分仅存有2公里左右。

在歪头山南侧的山梁上,有一座石筑长方形建筑物,原为石块券拱的窑洞,门朝东开。现在除西南、西北两墙角尚存外,其余部位已经塌平,石料被散扔在四周。在这座建筑物南约五十米的高地上,有一座已完全坍塌的石砌烽火台,此台仅存残址,石料大部分被当地农民取走垒了山地的田埂。这座烽火台南、北各15公里处的高地上,各有已残毁的烽火台一座。由此可见,在以山险为障的崇山峻岭之中,设有瞭望台及烽火传递设施,就是实际意义上的长城。过歪头山后经黑崖山,至长城岭,还有很多这样的石砌烽火台,但均已塌毁,黑崖沟西北约5华里,有一座较好的烽火台,亦仅北侧一面墙尚存,其余三面墙坍成堆状。

长城岭是龙泉关的上关,因岭上有明代长城遗址而得名。它是明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在五台山东南30公里,石咀乡东10公里处的长城岭上,龙泉关是晋冀咽喉,也就是山西五台县和河北阜平县的交界处。按山势的披水流向划界,长城岭应当就在五台县境内。

不论山西省,还是五台县,在历史上就将长城岭划在五台县的辖区。据清代《五台县志》载:“长城岭,五台极东北境,跨山为石垣。关门在山坳,从南而往,迤逦而上者五里,越关门而北即直隶阜平县界。”据当代编辑出版的《五台县志》载:“长城于石咀乡与河北阜平县交界的长城岭,长城岭关隘从城垣通过,全长四华里,关隘东下十华里处有龙泉关。”古今县志都理直气壮地将长城记载于五台的志书,可见五台人对晋冀交界处的长城享有充分的主权。

龙泉关是山西、河北交界的重要关口,从古到今为山西通往河北的咽喉要道。清《五台县志》载:长城岭“盘折而下者十二里,乃人山沟。平地又行八里,即直隶之龙泉关,为通京师大路。峦辂西巡,必取道于此。关门虽归直隶辖,而实为三晋全省东北要害,不止为五台锁钥也。”据《关隘考》载:“龙泉关东北至倒马关百五十里,西至山西五台县百八十里。自关南北沿山曲折各数百里,所属隘凡六十余处,皆与山西连界。”当年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清朝皇帝数次到五台山,都是走的长城岭。1948年4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从延安到西伯坡进行战略大转移,也是从龙泉关走过。现在由忻州至阜平的现代化高速公路穿隧道经长城岭,大大拉近了山西与首都的联系。

五台长城(一)


五台县的长城主要是龙泉关长城,当地亦称长城岭长城。

明外三关长城由繁峙县平型关南下,经竹帛口、茨沟营、神堂堡东北出繁峙县界入灵丘县牛帮口界,然后分为两路,一路向东南抵吴王口,转东奔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处,这路便进入人们所说的内三关长城。另一路顺太行山南下,经娘子关、马岭关、黄榆关、峻极关,抵山西左权县的黄泽关。

东路长城已出了忻州境内,南路长城由牛帮口向南,然后爬上五台山山脊,即太行山的山脊一路向南,其实是循冀、晋两省交界的太行山山脉南行。至海拔2286米的歪头山,转南经海拔1978米的黑崖山,抵龙泉关,即长城岭。再由海拔1789米的长城岭主峰继续南下,至五台县同河北省阜平县交界处的海拔2281米的南坨山,然后继续向南,出五台界入阜平县界,然后直达娘子关。

山西五台和河北阜平交界处的这段长城,沿山势全长约125华里,其中绝大部分利用陡峭险峻的高山为天然屏障,现在看去,筑有城墙的部分仅存有2公里左右。

在歪头山南侧的山梁上,有一座石筑长方形建筑物,原为石块券拱的窑洞,门朝东开。现在除西南、西北两墙角尚存外,其余部位已经塌平,石料被散扔在四周。在这座建筑物南约五十米的高地上,有一座已完全坍塌的石砌烽火台,此台仅存残址,石料大部分被当地农民取走垒了山地的田埂。这座烽火台南、北各15公里处的高地上,各有已残毁的烽火台一座。由此可见,在以山险为障的崇山峻岭之中,设有瞭望台及烽火传递设施,就是实际意义上的长城。过歪头山后经黑崖山,至长城岭,还有很多这样的石砌烽火台,但均已塌毁,黑崖沟西北约5华里,有一座较好的烽火台,亦仅北侧一面墙尚存,其余三面墙坍成堆状。

长城岭是龙泉关的上关,因岭上有明代长城遗址而得名。它是明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在五台山东南30公里,石咀乡东10公里处的长城岭上,龙泉关是晋冀咽喉,也就是山西五台县和河北阜平县的交界处。按山势的披水流向划界,长城岭应当就在五台县境内。

不论山西省,还是五台县,在历史上就将长城岭划在五台县的辖区。据清代《五台县志》载:“长城岭,五台极东北境,跨山为石垣。关门在山坳,从南而往,迤逦而上者五里,越关门而北即直隶阜平县界。”据当代编辑出版的《五台县志》载:“长城于石咀乡与河北阜平县交界的长城岭,长城岭关隘从城垣通过,全长四华里,关隘东下十华里处有龙泉关。”古今县志都理直气壮地将长城记载于五台的志书,可见五台人对晋冀交界处的长城享有充分的主权。

龙泉关是山西、河北交界的重要关口,从古到今为山西通往河北的咽喉要道。清《五台县志》载:长城岭“盘折而下者十二里,乃人山沟。平地又行八里,即直隶之龙泉关,为通京师大路。峦辂西巡,必取道于此。关门虽归直隶辖,而实为三晋全省东北要害,不止为五台锁钥也。”据《关隘考》载:“龙泉关东北至倒马关百五十里,西至山西五台县百八十里。自关南北沿山曲折各数百里,所属隘凡六十余处,皆与山西连界。”当年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清朝皇帝数次到五台山,都是走的长城岭。1948年4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从延安到西伯坡进行战略大转移,也是从龙泉关走过。现在由忻州至阜平的现代化高速公路穿隧道经长城岭,大大拉近了山西与首都的联系。

上一篇:繁峙长城(六)

下一篇:五台长城(二)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忻州市委员会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138号


政协值班电话:0350-3902013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