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忻州政协
来源:忻州政协
发布时间:2020-07-20
浏览量:2784
山西省政协委员、民建山西省委副主委、忻州市政协副主席、民建忻州市委主委王庆荣,山西省政协社情民意特约信息员、民建山西省理论研究委特邀委员、民建忻州市委原专职副主委许中贤反映:易地扶贫搬迁是党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是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治本之策。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改善了恶劣的生活条件,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楼房,有效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如何强化后续帮扶措施,注重环境、产业、政策的可持续性,保证稳定脱贫,巩固扶贫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又一难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搬迁贫困群众需要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部分搬迁贫困群众安于现状、动力不足、目标模糊、信心缺失,“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着从乡村传统的生活方式转变到城镇楼房的生活不习惯的问。原来养猪、养鸡、养羊,搬迁后面对社区爱卫生讲文明的生活方式存在习惯上的不适应。二是搬迁贫困群众需要适应新的生产方式。过去在农村只要做好自己的生产,春播秋收五谷杂粮维持生计。搬迁后,与原来赖以生存的土地分离,不得不将劳动力转移或就近务工,没有技术只有做些劳动苦力,无疑对搬迁群众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三是搬迁贫困群众需要更新思想观念。部分贫困户思想存在顾虑,搬迁到城镇意味着身份从农民变成了居民,有许多居民都不相识,怎样融入邻里与其和睦相处,又给搬迁群众带来心理负担。四是搬迁贫困群众需要尽快适应新的生存环境。“稳得住、能致富”是扶贫搬迁工作的关键。部分搬迁群众在搬迁后无法像原来一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之又无一技之长,就业机会堪忧,合适工作难找,致富能力不强。部分搬迁群众反映目前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就业困难和务工不稳定。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建筑施工、矿山开采、餐饮服务等。
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实施,不仅仅是实现搬迁群众的空间转移,更重要的是为贫困群众创造可持续的生活与生存环境。为真正实现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目标,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点后续服务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为此建议:
一、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点党建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职责,原所在党支部要加强对搬迁点党员的跟踪管理,建立新的搬迁点党支部,在搬迁点后期管理服务工作中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融入易地扶贫搬迁点各项工作。坚持党建引领扶贫,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积极做好搬迁点的后续服务管理工作,以党建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二、加强政策宣传解除搬迁群众后顾之忧。通过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广泛做好宣传、动员,打消搬迁群众心理负担;帮扶干部要吃透拿准易地扶贫搬迁各项政策精神,做到政策宣传到位,方案解释清楚。通过定期组织宣讲,让搬迁点群众学政策、学先进、学身边人、身边事,让他们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三、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和服务管理工作。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点安置区基层设施投入力度。财政资金重点向道路、饮水、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倾斜,尽快改善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其创业发展增收致富。每个搬迁点基础设施要达到小区房的建设标准,路网、水网、电网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畅通,公共服务设施齐全,配备幼儿园、卫生所、文化室、活动广场等,设立专门管理服务机构,专人搞好后期服务管理工作。做好安全入住、防火防灾、法律法规等知识宣传培训,认真做好搬迁群众搬迁入住、就业创业、安置点的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确保扶贫搬迁安置后续工作有人管有人抓。
四、加强就业创业技术培训提供就业岗位。易地扶贫搬迁,将“农民”转化为“居民”,将农村劳动力通过政策转移成城区劳动力,这就要求必须做好后续的就业培训工作。加大财政资金在农技人员队伍建设和农村就业创业技术培训方面的投入,在农户产业发展和项目经营方面进行长期跟踪和定向指导。一方面人社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民的技能培训班,大力促进劳务输出、就近就地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另一方面要加大第三产业投入力度,增加就业机会。
五、加强后续扶持资金投入。一是设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扶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搬迁村集体规模经营、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扶贫项目及农民产业园建设。二是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向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及其迁出区倾斜,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六、加强特困人员临时救助和兜底工作。一是做好防止返贫和即时救助有效衔接工作,解决突发因病、因灾、因意外致贫返贫的家庭的生活困难问题。二是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救助供养范围,落实特困人员生活、照料护理补贴,完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制度。三是将因残疾、重病等原因造成的支出型贫困家庭,按照规定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作者:忻州政协
来源:忻州政协
发布时间:2020-07-20
浏览量:2784
山西省政协委员、民建山西省委副主委、忻州市政协副主席、民建忻州市委主委王庆荣,山西省政协社情民意特约信息员、民建山西省理论研究委特邀委员、民建忻州市委原专职副主委许中贤反映:易地扶贫搬迁是党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是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治本之策。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改善了恶劣的生活条件,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楼房,有效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如何强化后续帮扶措施,注重环境、产业、政策的可持续性,保证稳定脱贫,巩固扶贫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又一难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搬迁贫困群众需要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部分搬迁贫困群众安于现状、动力不足、目标模糊、信心缺失,“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着从乡村传统的生活方式转变到城镇楼房的生活不习惯的问。原来养猪、养鸡、养羊,搬迁后面对社区爱卫生讲文明的生活方式存在习惯上的不适应。二是搬迁贫困群众需要适应新的生产方式。过去在农村只要做好自己的生产,春播秋收五谷杂粮维持生计。搬迁后,与原来赖以生存的土地分离,不得不将劳动力转移或就近务工,没有技术只有做些劳动苦力,无疑对搬迁群众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三是搬迁贫困群众需要更新思想观念。部分贫困户思想存在顾虑,搬迁到城镇意味着身份从农民变成了居民,有许多居民都不相识,怎样融入邻里与其和睦相处,又给搬迁群众带来心理负担。四是搬迁贫困群众需要尽快适应新的生存环境。“稳得住、能致富”是扶贫搬迁工作的关键。部分搬迁群众在搬迁后无法像原来一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之又无一技之长,就业机会堪忧,合适工作难找,致富能力不强。部分搬迁群众反映目前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就业困难和务工不稳定。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建筑施工、矿山开采、餐饮服务等。
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实施,不仅仅是实现搬迁群众的空间转移,更重要的是为贫困群众创造可持续的生活与生存环境。为真正实现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目标,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点后续服务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为此建议:
一、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点党建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职责,原所在党支部要加强对搬迁点党员的跟踪管理,建立新的搬迁点党支部,在搬迁点后期管理服务工作中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融入易地扶贫搬迁点各项工作。坚持党建引领扶贫,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积极做好搬迁点的后续服务管理工作,以党建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二、加强政策宣传解除搬迁群众后顾之忧。通过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广泛做好宣传、动员,打消搬迁群众心理负担;帮扶干部要吃透拿准易地扶贫搬迁各项政策精神,做到政策宣传到位,方案解释清楚。通过定期组织宣讲,让搬迁点群众学政策、学先进、学身边人、身边事,让他们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三、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和服务管理工作。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点安置区基层设施投入力度。财政资金重点向道路、饮水、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倾斜,尽快改善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其创业发展增收致富。每个搬迁点基础设施要达到小区房的建设标准,路网、水网、电网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畅通,公共服务设施齐全,配备幼儿园、卫生所、文化室、活动广场等,设立专门管理服务机构,专人搞好后期服务管理工作。做好安全入住、防火防灾、法律法规等知识宣传培训,认真做好搬迁群众搬迁入住、就业创业、安置点的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确保扶贫搬迁安置后续工作有人管有人抓。
四、加强就业创业技术培训提供就业岗位。易地扶贫搬迁,将“农民”转化为“居民”,将农村劳动力通过政策转移成城区劳动力,这就要求必须做好后续的就业培训工作。加大财政资金在农技人员队伍建设和农村就业创业技术培训方面的投入,在农户产业发展和项目经营方面进行长期跟踪和定向指导。一方面人社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民的技能培训班,大力促进劳务输出、就近就地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另一方面要加大第三产业投入力度,增加就业机会。
五、加强后续扶持资金投入。一是设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扶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搬迁村集体规模经营、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扶贫项目及农民产业园建设。二是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向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及其迁出区倾斜,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六、加强特困人员临时救助和兜底工作。一是做好防止返贫和即时救助有效衔接工作,解决突发因病、因灾、因意外致贫返贫的家庭的生活困难问题。二是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救助供养范围,落实特困人员生活、照料护理补贴,完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制度。三是将因残疾、重病等原因造成的支出型贫困家庭,按照规定纳入农村低保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