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忻州长城概述(二)
主页 >详情页
忻州长城概述(二)

忻州市明代以前历代长城的修筑背景和修筑特点

(1)存疑待证的战国长城

第一条段长城的修筑时代学界争议很大,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始,明代学者尹耕、近现代学者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寿鹏飞《历代长城考》、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罗哲文《长城》等,各有说法,均认为战国时期赵肃侯时期修筑,但因缺乏直接文献的支持和未进行实际考古发掘,这一观点因只存在理论推理上的支持,在严谨学风状态下已经被多数学者摒弃。在《长城百科全书》中,侯旭东撰全书第一条“长城”即用罗哲文之说,而李孝聪撰“赵长城”条则认为赵长城不在山西境,现代学者一致认为李孝聪说法科学。近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将此段长城划定为东魏、北齐时代所修筑的“肆州长城”。

(2)铁血浇筑的东魏、北齐长城

东魏、北齐时代是鲜卑族和鲜卑文化统治下的时代,其政治中心从北魏时的大同迁到河南落阳继而迁到河北邺城,时局动荡、政权飘摇。太原作为东魏高欢的大丞相府,实际是军政的中心。北面雁门关以北为崛起的柔然游牧部落,北魏正光年间的“六镇起义”致使“恒代以北,尽为丘墟”。其西邻的陕西为西魏和及后来的北周政权辖地,故修筑东西向和南北向长城以防御来自北方柔然民族和来自西魏、北周政权的对东魏、北齐政权的威胁成为必然。同时在山西西部吕梁山一线地带生活着大量的山胡民族,成为北齐政权的心腹之患。北齐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继秦代以后疯狂修筑长城的又一个政权。北齐共历六帝二十八年,在这短短的历史时间,十分重视修筑长城。北部长城,主要为文宣帝高洋所筑。天保三年(552)至天保八年(557)六年时间里,较大规模地修长城有五次。修筑地点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北。而山西长城主要集中在忻州。

《魏书・孝静纪》:“(武定元年八月)是月,齐献武王召夫五万于肆州北山筑城,西自马陵戍,东至土墱。四十日罢。"(肆州即今忻州。)

《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三年)九月辛卯,帝自并州幸离石。冬十月乙未,至黄栌岭。仍起长城,北至社于戍,四百余里,立三十里戍。"(离石即今地,黄栌岭在其东。社于戍在五赛北。)此长城为南北向,经调查遗迹甚少,仅五寨城南山上有一段石墙。

《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六年)是年,发夫ー百八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幽州即今北京。恒州一般以为即今大同,实则在东魏时已寄治于今山西忻州市西北五十里处秀容郡城,天保七年始在今大同置北恒州。则此云恒州应指忻州带。)

《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七年)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西河郡在今汾阳。)

以上两次筑长城,起至地不同,但时间似重合,“先是”可以包括上一年。《通鉴考异》在天保七年筑长城之下有云:“去岁六月已云筑长城,而地名、长短不同,不知与此为一事为二事。《北齐书》、《北史》皆然。今两存之。”总之,两条记载均与肆州(辖属忻府区、代县、原平),所以可指是这条东西向长城。

《周书》记载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杨忠为元帅,与突厥合谋伐北齐。“(杨忠)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飨将士,席卷二十余镇。齐人守陉岭之隘,忠纵奇兵奋击,大破之。又留杨纂屯灵丘为后拒······四年正月朔,攻晋阳。是时大雪数旬,风寒惨烈,齐人乃悉其精锐,鼓噪而出。突厥震骇,引上西山不肯战。众皆失色。忠令其众曰:“事势在天,无以众寡为意。”乃率七百人步战,死者十四五。以武后期不至,乃班师。齐人亦不敢逼。突厥于是纵兵大掠,自晋阳至平城七百里,人畜无孑遗,俘斩甚众。”此次战争,莫定了北周和北齐争霸的未来走势,穷兵黩武、不恤生民、滥用民力筑长城的北齐政权最终在这次战争14年后灭亡。

东魏、北齐时代长城修筑特点:沿山脊的最高处修筑长城成为其主要特点。不同于先前的因地制宜,有平原地带修筑长城。也不同于其后明代长城的或沿山脊、或在山麓前沿构筑墙体。东魏、北齐长城只沿山脉的最高脊岭修筑,有山险、河险、土墙、石墙,以石墙为主。山险即利用山脊自然险峻,稍做削铲,在防御前沿做成陡壁,典型段落为宁武县管涔山段长城,既有茂密的林木,又有陡峭的崖壁,只在山脊低注的鞍部地段修筑小段墙体。河险即利用河流做险,典型段落为宁武县苗庄村附近利用恢河做险。土墙即用砂石拌泥土夯筑,在堆土较多的山脉才做土墙,此时代土墙较少。石墙即利用石块、石片堆砌两边,中填碎石和砂土。因墙体沿山脊行进,石材取用便利。在宁武和岢岚县境的墙体还插有树干,用以加强对墙体的稳固。保存较好的石墙为岢岚县王家岔乡附近长城墙体,墙体断面呈梯形,基宽5米一7米,顶宽1.4米一2米,存高3米-4.6米,石片和石块砌筑,保留有插树干的椽孔。部分地段墙体顶部还保留有女墙遗迹。

(3)短时平淡的北周长城

北周灭北齐,也同样面对北方朔漠新崛起的突厥民族的威胁,山西北部北齐修筑的长城成为防御的主要设施,北周在北齐的基础上就已补筑和完善。

《周书・宣帝纪》:“(大象元年)突厥寇并州,…六月,…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通鉴》卷一七三胡注:“修齐所筑长城也。”既然与并州和突厥有关,即北齐长城当指此第一条段东西向长城。

(4)频繁修筑的隋代长城

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朝代,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暴政和严苛繁役造成了严重的内乱,为了防御日益强大的突厥势力,隋代也成了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重要朝代。且突厥入侵中原主要沿陕北和晋北进取,故隋代长城东西绵延长远,从陕北过黄河经吕梁兴县裴家川入我市岢岚县,和北齐、北周长城连成一个统一的防御体系。

《隋书·高祖纪》:“(开皇元年四月)是月发稽胡修筑长城,二旬而罢。

《隋书·韦冲传》:“高祖践作,征为散骑常侍,进位开府,赐爵开国县侯。岁余,发南汾州胡千余人北筑长城,在途者皆亡。上呼冲问计,冲曰:“夷狄之性,易为反覆,皆由宰牧不称之所致也。臣请以理绥静,可不劳兵而定。'上然之。因命冲绥怀叛者,月余皆至,并赴长城。上下书劳勉之。"(南汾州在今吉县。)

光绪《续修岢岚州志》卷二:“嘉靖间有地名牛圈窊者,掘其地得石刻,其文云:隋开皇元年,赞皇县丁夫筑。”

2007年春天,岢岚县小庙村村民窦生宽在田间劳作时发现一块隋开皇十九年修长城碣石碣石,碣石质地为灰白色泥灰岩,长方形,长0.41米,宽0.25米,厚0.08米。碣文楷书,6行,足行7字,现存碑文34字,行间刻画竖线8,九等分碣石面。碑文如下:

开皇十九年/七月ー日栾州元/氏县王黎长/宗领丁卅人筑长/城廿步一尺西至/王

此块碣石证明岢岚段长城隋代至少修筑过两次。

隋代长城的修筑方法沿用古法,没有大的改变。

(5)全国唯一的宋代长城

宋代是我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成就达到中国历史发展顶峰的一个朝代。此时在北方兴起的契丹民族建立了辽政权,西北兴起的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政权,其后兴起的女真族在北方代辽建立了金政权,在北宋的北方和西北方构成了威胁。岢岚是时当北方和西北要冲。当时称岢岚军。长城学者,新华社记者成大林根据宋代文献认为岢岚段长城为宋代修筑,但仅就岢岚一县境内长城而言。宋代大学士曾玄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七:“草城川,川口阔一里余,川口有古城。景德中筑长城,控扼贼路。”草城川隶属岢岚军,治岚谷县,即今岢岚县。书中还记载由“瓶形寨”至“宁化军”一线防御设施,即明代由平型关至宁武关内长城一线,均无修筑长城的记载,‘;故宋代长城仅筑于岢岚一县。岢岚县宋长城也成为全国唯一。然而岢岚宋长城也是在北齐、北周、隋代修筑长城的基础上补修而成,是地方性的建筑防御工程。其修筑长城范围应主要围绕岢岚县城周边。

忻州长城概述(二)


忻州市明代以前历代长城的修筑背景和修筑特点

(1)存疑待证的战国长城

第一条段长城的修筑时代学界争议很大,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始,明代学者尹耕、近现代学者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寿鹏飞《历代长城考》、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罗哲文《长城》等,各有说法,均认为战国时期赵肃侯时期修筑,但因缺乏直接文献的支持和未进行实际考古发掘,这一观点因只存在理论推理上的支持,在严谨学风状态下已经被多数学者摒弃。在《长城百科全书》中,侯旭东撰全书第一条“长城”即用罗哲文之说,而李孝聪撰“赵长城”条则认为赵长城不在山西境,现代学者一致认为李孝聪说法科学。近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将此段长城划定为东魏、北齐时代所修筑的“肆州长城”。

(2)铁血浇筑的东魏、北齐长城

东魏、北齐时代是鲜卑族和鲜卑文化统治下的时代,其政治中心从北魏时的大同迁到河南落阳继而迁到河北邺城,时局动荡、政权飘摇。太原作为东魏高欢的大丞相府,实际是军政的中心。北面雁门关以北为崛起的柔然游牧部落,北魏正光年间的“六镇起义”致使“恒代以北,尽为丘墟”。其西邻的陕西为西魏和及后来的北周政权辖地,故修筑东西向和南北向长城以防御来自北方柔然民族和来自西魏、北周政权的对东魏、北齐政权的威胁成为必然。同时在山西西部吕梁山一线地带生活着大量的山胡民族,成为北齐政权的心腹之患。北齐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继秦代以后疯狂修筑长城的又一个政权。北齐共历六帝二十八年,在这短短的历史时间,十分重视修筑长城。北部长城,主要为文宣帝高洋所筑。天保三年(552)至天保八年(557)六年时间里,较大规模地修长城有五次。修筑地点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北。而山西长城主要集中在忻州。

《魏书・孝静纪》:“(武定元年八月)是月,齐献武王召夫五万于肆州北山筑城,西自马陵戍,东至土墱。四十日罢。"(肆州即今忻州。)

《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三年)九月辛卯,帝自并州幸离石。冬十月乙未,至黄栌岭。仍起长城,北至社于戍,四百余里,立三十里戍。"(离石即今地,黄栌岭在其东。社于戍在五赛北。)此长城为南北向,经调查遗迹甚少,仅五寨城南山上有一段石墙。

《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六年)是年,发夫ー百八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幽州即今北京。恒州一般以为即今大同,实则在东魏时已寄治于今山西忻州市西北五十里处秀容郡城,天保七年始在今大同置北恒州。则此云恒州应指忻州带。)

《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七年)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西河郡在今汾阳。)

以上两次筑长城,起至地不同,但时间似重合,“先是”可以包括上一年。《通鉴考异》在天保七年筑长城之下有云:“去岁六月已云筑长城,而地名、长短不同,不知与此为一事为二事。《北齐书》、《北史》皆然。今两存之。”总之,两条记载均与肆州(辖属忻府区、代县、原平),所以可指是这条东西向长城。

《周书》记载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杨忠为元帅,与突厥合谋伐北齐。“(杨忠)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飨将士,席卷二十余镇。齐人守陉岭之隘,忠纵奇兵奋击,大破之。又留杨纂屯灵丘为后拒······四年正月朔,攻晋阳。是时大雪数旬,风寒惨烈,齐人乃悉其精锐,鼓噪而出。突厥震骇,引上西山不肯战。众皆失色。忠令其众曰:“事势在天,无以众寡为意。”乃率七百人步战,死者十四五。以武后期不至,乃班师。齐人亦不敢逼。突厥于是纵兵大掠,自晋阳至平城七百里,人畜无孑遗,俘斩甚众。”此次战争,莫定了北周和北齐争霸的未来走势,穷兵黩武、不恤生民、滥用民力筑长城的北齐政权最终在这次战争14年后灭亡。

东魏、北齐时代长城修筑特点:沿山脊的最高处修筑长城成为其主要特点。不同于先前的因地制宜,有平原地带修筑长城。也不同于其后明代长城的或沿山脊、或在山麓前沿构筑墙体。东魏、北齐长城只沿山脉的最高脊岭修筑,有山险、河险、土墙、石墙,以石墙为主。山险即利用山脊自然险峻,稍做削铲,在防御前沿做成陡壁,典型段落为宁武县管涔山段长城,既有茂密的林木,又有陡峭的崖壁,只在山脊低注的鞍部地段修筑小段墙体。河险即利用河流做险,典型段落为宁武县苗庄村附近利用恢河做险。土墙即用砂石拌泥土夯筑,在堆土较多的山脉才做土墙,此时代土墙较少。石墙即利用石块、石片堆砌两边,中填碎石和砂土。因墙体沿山脊行进,石材取用便利。在宁武和岢岚县境的墙体还插有树干,用以加强对墙体的稳固。保存较好的石墙为岢岚县王家岔乡附近长城墙体,墙体断面呈梯形,基宽5米一7米,顶宽1.4米一2米,存高3米-4.6米,石片和石块砌筑,保留有插树干的椽孔。部分地段墙体顶部还保留有女墙遗迹。

(3)短时平淡的北周长城

北周灭北齐,也同样面对北方朔漠新崛起的突厥民族的威胁,山西北部北齐修筑的长城成为防御的主要设施,北周在北齐的基础上就已补筑和完善。

《周书・宣帝纪》:“(大象元年)突厥寇并州,…六月,…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通鉴》卷一七三胡注:“修齐所筑长城也。”既然与并州和突厥有关,即北齐长城当指此第一条段东西向长城。

(4)频繁修筑的隋代长城

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朝代,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暴政和严苛繁役造成了严重的内乱,为了防御日益强大的突厥势力,隋代也成了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重要朝代。且突厥入侵中原主要沿陕北和晋北进取,故隋代长城东西绵延长远,从陕北过黄河经吕梁兴县裴家川入我市岢岚县,和北齐、北周长城连成一个统一的防御体系。

《隋书·高祖纪》:“(开皇元年四月)是月发稽胡修筑长城,二旬而罢。

《隋书·韦冲传》:“高祖践作,征为散骑常侍,进位开府,赐爵开国县侯。岁余,发南汾州胡千余人北筑长城,在途者皆亡。上呼冲问计,冲曰:“夷狄之性,易为反覆,皆由宰牧不称之所致也。臣请以理绥静,可不劳兵而定。'上然之。因命冲绥怀叛者,月余皆至,并赴长城。上下书劳勉之。"(南汾州在今吉县。)

光绪《续修岢岚州志》卷二:“嘉靖间有地名牛圈窊者,掘其地得石刻,其文云:隋开皇元年,赞皇县丁夫筑。”

2007年春天,岢岚县小庙村村民窦生宽在田间劳作时发现一块隋开皇十九年修长城碣石碣石,碣石质地为灰白色泥灰岩,长方形,长0.41米,宽0.25米,厚0.08米。碣文楷书,6行,足行7字,现存碑文34字,行间刻画竖线8,九等分碣石面。碑文如下:

开皇十九年/七月ー日栾州元/氏县王黎长/宗领丁卅人筑长/城廿步一尺西至/王

此块碣石证明岢岚段长城隋代至少修筑过两次。

隋代长城的修筑方法沿用古法,没有大的改变。

(5)全国唯一的宋代长城

宋代是我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成就达到中国历史发展顶峰的一个朝代。此时在北方兴起的契丹民族建立了辽政权,西北兴起的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政权,其后兴起的女真族在北方代辽建立了金政权,在北宋的北方和西北方构成了威胁。岢岚是时当北方和西北要冲。当时称岢岚军。长城学者,新华社记者成大林根据宋代文献认为岢岚段长城为宋代修筑,但仅就岢岚一县境内长城而言。宋代大学士曾玄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七:“草城川,川口阔一里余,川口有古城。景德中筑长城,控扼贼路。”草城川隶属岢岚军,治岚谷县,即今岢岚县。书中还记载由“瓶形寨”至“宁化军”一线防御设施,即明代由平型关至宁武关内长城一线,均无修筑长城的记载,‘;故宋代长城仅筑于岢岚一县。岢岚县宋长城也成为全国唯一。然而岢岚宋长城也是在北齐、北周、隋代修筑长城的基础上补修而成,是地方性的建筑防御工程。其修筑长城范围应主要围绕岢岚县城周边。

上一篇:北魏长城

下一篇:忻州长城概述(三)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忻州市委员会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138号


政协值班电话:0350-3902013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