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岢岚长城
主页 >详情页
岢岚长城

一、岢岚县建制沿革

春秋属晋。战国时设楼烦郡。秦属太原。汉属雁门郡。魏属新兴郡。北魏、北齐属岚州。隋大业三年(607)置岢岚镇。唐长安三年(703)置岚谷县。宋于岚谷县置岢岚军。金废岢岚军,改岚谷县为岢岚州。元废岢岚州。明洪武七年(1374)置岢岚县,后升为岢岚州。民国元年(1911)复称岢岚县。

二、岢岚县现存长城状况

岚漪河从岢岚县境东南发端,从东南向西北纵贯岢岚县境。岚漪河河谷为北边游牧民族进入汾河谷地的咽喉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岚漪河东岸为吕梁山脉北段管涔山脉,岚漪河北岸为陡峭的连绵不绝山脉,为修筑长城以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提供了必备的自然条件,历代长城就修筑在高山之巅。根据2009年--2010年进行的全国长城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岢岚县境长城起于吕梁市兴县裴家川黄河东岸,向东进入岢岚县温泉乡温泉村西北,向东延伸经阳坪乡松井村南,跨过岚漪河向东北延伸,经大滩沟、大榆沟、庄子豪,大庙沟等村,至崔家沟村后折向东南,经岚漪镇北道沟、过北川河,沿牛家庄、高家沟、武家沟、红眼沟等村至王家岔乡王家岔村,折向东北,经水泉子、正虎沟、武家坪等村至海拔2784米的荷叶坪进入五县境内。现存长城墙体59段,全长57074米。长城墙体有石墙、土墙、山险、河险等4类。其中石墙41段,长度40370米,占70.7%;山险12段,长度8309米,占14.6%;土墙5段,长度7195米,占12.6%;河险1段,长度1200米,占2.1%。长城墙体上现存关6座,马面9座。征集到重要文物“隋开皇十九年修筑长城”碣石1通。

三、岢岚县长城修筑历史沿革

1、北齐长城

东魏、北齐时代是鲜卑族和鲜卑文化统治下的时代,其政治中心从北魏时的大同迁到河南洛阳继而迁到河北邺城,时局动荡、政权飘摇。太原作为东魏高欢的大丞相府,实际是军政的中心。北面雁门关以北为崛起的柔然游牧部落,北魏正光年间的“六镇起义”致使“恒代以北,尽为丘墟”。其西邻的陕西为西魏和及后来的北周政权辖地,故修筑东西向和南北向长城以防御来自北方柔然民族和来自西魏、北周政权的对东魏、北齐政权的威胁成为必然。同时在山西西部吕梁山一线地带生活着大量的山胡民族,成为北齐政权的心腹之患。北齐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继秦代以后疯狂修筑长城的又一个政权。北齐共历六帝二十八年,在这短短的历史时间,十分重视修筑长城。北部长城,主要为文宣帝高洋所筑。天保三年(552)至天保八年(557)六年时间里,较大规模地修长城有五次。

修筑地点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北。而山西长城主要集中在忻州,尤其是天保七年(556)修筑的长城最为著名,也最为完善。

《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七年)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

《北史·齐本纪中·显祖文宣帝纪》载:天保七年(556)十二月“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

《资治通鉴·梁纪二十二》载“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 。”

北齐天保七年(556)修筑长城是岢岚县现存时代最早长城。岢岚北齐长城的特点是选择山脉的最高脊岭修筑,有山险、河险、土墙、石墙等类型,以石墙为主。山险即利用山脊自然险峻,稍做削铲,在防御前沿做成陡壁;河险即利用河流做险,土墙即用砂石拌泥土夯筑;石墙即利用石块、石片堆砌两边,中填碎石和砂土。因墙体沿山脊行进,石材取用便利。岢岚县境的墙体还插有树干,用以加强对墙体的稳固。保存较好的石墙为岢岚县王家岔乡附近长城墙体,墙体断面呈梯形,基宽5米--7米,顶宽1.4米--2米,存高3米--4.6米,石片和石块砌筑,保留有插树干的椽孔。部分地段墙体顶部还保留有女墙遗迹。

2、隋代长城

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朝代,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暴政和严苛繁役造成了严重的内乱,为了防御日益强大的突厥势力,隋代也成了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重要朝代。且突厥入侵中原主要沿陕北和晋北进取,故隋代长城东西绵延长远,从陕北过黄河经吕梁兴县裴家川入我市岢岚县,和北齐长城连成一个统一的防御体系。光绪《续修岢岚州志》卷二:“嘉靖间有地名牛圈窊者,掘其地得石刻,其文云:隋开皇元年,赞皇县丁夫筑。”2007年春天,岢岚县小庙村村民窦生宽在田间劳作时发现一块隋开皇十九年修长城的碣石,碣石质地为灰白色泥灰岩,长方形,长0.41米,宽0.25米,厚0.08米。碣文楷书,6行,足行7字,现存碑文34字,行间刻画竖线8条,为九等分碣石面。碣文“开皇十九年/七月一日栾州元/氏县王黎长/宗领丁卅人筑长/城廿步一尺西至/王”。

此块碣石证明岢岚段长城隋代至少修筑过两次。修筑年代为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和开皇十九年(599)。

隋代长城的修筑方法沿用北齐古法,没有大的改变。

3宋代长城

宋代是我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成就达到中国历史发展顶峰的一个朝代。此时在北方兴起的契丹民族建立了辽政权,西北兴起的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政权,其后兴起的女真族在北方代辽建立了金政权,在北宋的北方和西北方构成了威胁。岢岚是时当北方和西北要冲,当时称岢岚军。文献记载下了岢岚修筑长城的事迹。

宋代曾公亮、丁度编纂的《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七:“草城川口阔一里余,川口有古城。景德中筑长城,控扼贼路。”

草城川隶属岢岚军,治岚谷县,即今岢岚县。书中还记载由“瓶形寨”至“宁化军”一线防御设施,即明代由平型关至宁武关内长城一线,均无修筑长城的记载。故宋代长城仅筑于岢岚一县,岢岚县宋长城也成为全国唯一,有重要性和代表性。然而岢岚宋长城也是在北齐、隋代修筑长城的基础上补修而成,是地方性的建筑防御工程。其修筑长城范围应主要围绕岢岚县城周边局部地区。

(韩凤娥供稿)

岢岚长城


一、岢岚县建制沿革

春秋属晋。战国时设楼烦郡。秦属太原。汉属雁门郡。魏属新兴郡。北魏、北齐属岚州。隋大业三年(607)置岢岚镇。唐长安三年(703)置岚谷县。宋于岚谷县置岢岚军。金废岢岚军,改岚谷县为岢岚州。元废岢岚州。明洪武七年(1374)置岢岚县,后升为岢岚州。民国元年(1911)复称岢岚县。

二、岢岚县现存长城状况

岚漪河从岢岚县境东南发端,从东南向西北纵贯岢岚县境。岚漪河河谷为北边游牧民族进入汾河谷地的咽喉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岚漪河东岸为吕梁山脉北段管涔山脉,岚漪河北岸为陡峭的连绵不绝山脉,为修筑长城以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提供了必备的自然条件,历代长城就修筑在高山之巅。根据2009年--2010年进行的全国长城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岢岚县境长城起于吕梁市兴县裴家川黄河东岸,向东进入岢岚县温泉乡温泉村西北,向东延伸经阳坪乡松井村南,跨过岚漪河向东北延伸,经大滩沟、大榆沟、庄子豪,大庙沟等村,至崔家沟村后折向东南,经岚漪镇北道沟、过北川河,沿牛家庄、高家沟、武家沟、红眼沟等村至王家岔乡王家岔村,折向东北,经水泉子、正虎沟、武家坪等村至海拔2784米的荷叶坪进入五县境内。现存长城墙体59段,全长57074米。长城墙体有石墙、土墙、山险、河险等4类。其中石墙41段,长度40370米,占70.7%;山险12段,长度8309米,占14.6%;土墙5段,长度7195米,占12.6%;河险1段,长度1200米,占2.1%。长城墙体上现存关6座,马面9座。征集到重要文物“隋开皇十九年修筑长城”碣石1通。

三、岢岚县长城修筑历史沿革

1、北齐长城

东魏、北齐时代是鲜卑族和鲜卑文化统治下的时代,其政治中心从北魏时的大同迁到河南洛阳继而迁到河北邺城,时局动荡、政权飘摇。太原作为东魏高欢的大丞相府,实际是军政的中心。北面雁门关以北为崛起的柔然游牧部落,北魏正光年间的“六镇起义”致使“恒代以北,尽为丘墟”。其西邻的陕西为西魏和及后来的北周政权辖地,故修筑东西向和南北向长城以防御来自北方柔然民族和来自西魏、北周政权的对东魏、北齐政权的威胁成为必然。同时在山西西部吕梁山一线地带生活着大量的山胡民族,成为北齐政权的心腹之患。北齐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继秦代以后疯狂修筑长城的又一个政权。北齐共历六帝二十八年,在这短短的历史时间,十分重视修筑长城。北部长城,主要为文宣帝高洋所筑。天保三年(552)至天保八年(557)六年时间里,较大规模地修长城有五次。

修筑地点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北。而山西长城主要集中在忻州,尤其是天保七年(556)修筑的长城最为著名,也最为完善。

《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七年)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

《北史·齐本纪中·显祖文宣帝纪》载:天保七年(556)十二月“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

《资治通鉴·梁纪二十二》载“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 。”

北齐天保七年(556)修筑长城是岢岚县现存时代最早长城。岢岚北齐长城的特点是选择山脉的最高脊岭修筑,有山险、河险、土墙、石墙等类型,以石墙为主。山险即利用山脊自然险峻,稍做削铲,在防御前沿做成陡壁;河险即利用河流做险,土墙即用砂石拌泥土夯筑;石墙即利用石块、石片堆砌两边,中填碎石和砂土。因墙体沿山脊行进,石材取用便利。岢岚县境的墙体还插有树干,用以加强对墙体的稳固。保存较好的石墙为岢岚县王家岔乡附近长城墙体,墙体断面呈梯形,基宽5米--7米,顶宽1.4米--2米,存高3米--4.6米,石片和石块砌筑,保留有插树干的椽孔。部分地段墙体顶部还保留有女墙遗迹。

2、隋代长城

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朝代,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暴政和严苛繁役造成了严重的内乱,为了防御日益强大的突厥势力,隋代也成了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重要朝代。且突厥入侵中原主要沿陕北和晋北进取,故隋代长城东西绵延长远,从陕北过黄河经吕梁兴县裴家川入我市岢岚县,和北齐长城连成一个统一的防御体系。光绪《续修岢岚州志》卷二:“嘉靖间有地名牛圈窊者,掘其地得石刻,其文云:隋开皇元年,赞皇县丁夫筑。”2007年春天,岢岚县小庙村村民窦生宽在田间劳作时发现一块隋开皇十九年修长城的碣石,碣石质地为灰白色泥灰岩,长方形,长0.41米,宽0.25米,厚0.08米。碣文楷书,6行,足行7字,现存碑文34字,行间刻画竖线8条,为九等分碣石面。碣文“开皇十九年/七月一日栾州元/氏县王黎长/宗领丁卅人筑长/城廿步一尺西至/王”。

此块碣石证明岢岚段长城隋代至少修筑过两次。修筑年代为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和开皇十九年(599)。

隋代长城的修筑方法沿用北齐古法,没有大的改变。

3宋代长城

宋代是我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成就达到中国历史发展顶峰的一个朝代。此时在北方兴起的契丹民族建立了辽政权,西北兴起的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政权,其后兴起的女真族在北方代辽建立了金政权,在北宋的北方和西北方构成了威胁。岢岚是时当北方和西北要冲,当时称岢岚军。文献记载下了岢岚修筑长城的事迹。

宋代曾公亮、丁度编纂的《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七:“草城川口阔一里余,川口有古城。景德中筑长城,控扼贼路。”

草城川隶属岢岚军,治岚谷县,即今岢岚县。书中还记载由“瓶形寨”至“宁化军”一线防御设施,即明代由平型关至宁武关内长城一线,均无修筑长城的记载。故宋代长城仅筑于岢岚一县,岢岚县宋长城也成为全国唯一,有重要性和代表性。然而岢岚宋长城也是在北齐、隋代修筑长城的基础上补修而成,是地方性的建筑防御工程。其修筑长城范围应主要围绕岢岚县城周边局部地区。

(韩凤娥供稿)

上一篇:静乐长城

下一篇:保德长城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忻州市委员会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138号


政协值班电话:0350-3902013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