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长城名关—偏头关(一)
主页 >详情页
长城名关—偏头关(一)

偏头关

偏头关位于晋西北偏关县,黄河入晋南流之拐弯处。东衔管涔山,西濒偏关河,因地形东仰西伏,如人首之偏隆,故称偏头关,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偏头,古武州地。东连丫角山,西通黄河,与河套仅隔一水。其地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偏头关现称偏关。

偏头关与雁门关、宁武关合称外三关。在这外三关中,许多人以为军事战略地位最重要的是雁门关,其实不然,应为偏头关。偏头关因紧傍黄河,背靠蒙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代为兵家争夺之重地,史称三关首镇,有史书为证:

据《外三关边图说》载:“三关险要虽同,而偏头为急。河岸渡口虽同,而娘娘、太子二滩尤急。盖开平、东胜废而三关重,三关重而偏头尤重。徒知阳方起衅,则大同外藩不可恃,而不知偏头、老营之际,无外藩者,尤可忧也。”《两镇三关志》载:“询之寨外,明水湾、柳川铺、火焰山、大黑山、松树山,驻帐则必犯偏头。”张四维《复郑范溪书》载:“三关为晋障虽匀,然宁、雁外严朔、应,而偏关则密与套寇为邻,其缓急不同。今雁平之塞,若盘道梁等处,石壁足称天险,而偏头以西,抵于黄河,最为剥肤。”明宣大总督翟鹏在给嘉靖皇帝的上疏中说:“三关,中为宁武,雁门在东,偏关居西。西临黄河,逼近河套,每遇河冻,侵犯岚、静多由偏关出没,而雁门一带,恃有大同为之屏蔽。”《山西通志》载:“特宁、雁所重者,关也;偏头所重者,边也。”《天下郡国利病书》载:“盖山西惟偏头亦称外边,与宣、大角峙。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也。”以上史料可以证明,偏头关由于地理位置所决定,在明代筑长城时期的战略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远远大于雁门关和宁武关,因而当时的山西镇,也叫太原镇的总部就设在偏头关,外三关的总兵也驻扎在偏头关。

偏头关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垦劳动。根据考古学家证实,这里是仰韶文化遗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古战场。“赵武灵王猖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唐朝著名将领尉迟敬德,在偏头关屯兵演练,并在关东建有九龙寺。

偏头关正式以军事要塞的身份出现是在五代。据《山西通志》载:“北汉主钧天会元年(957年),城偏头砦于韩广岭之上,即今关城也。”这是偏头关开始筑关城的最早记载,始称偏头砦。宋仍置偏头寨,属火山军,金因之。到了元朝大德三年(1299年)升寨为关。据《扩廓帖木儿纪功碑》中载:“移师武州之扼塞,日偏头关。”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镇西卫指挥张贤改“筑城于西原”,城近河畔,距故城址一里。这里的“西原”就是现在的偏关县城所在地,由西原一词可以看出,偏头关最初建城时在韩广岭的地理位置的艰苦。我们现在看到的偏关县城并不平坦,但在明代西迂城址时,可是把这里当成了西原。

偏头关城在明代经四次展拓,不断完善。最大的一次是在成化元年,都御史李侃进行了大的展拓,形成现在的旧城规模。但到了清朝雍正三年建县后,再未发展,我们现在看到的偏关古城,仍是明代的古迹。

长城名关—偏头关(一)


偏头关

偏头关位于晋西北偏关县,黄河入晋南流之拐弯处。东衔管涔山,西濒偏关河,因地形东仰西伏,如人首之偏隆,故称偏头关,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偏头,古武州地。东连丫角山,西通黄河,与河套仅隔一水。其地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偏头关现称偏关。

偏头关与雁门关、宁武关合称外三关。在这外三关中,许多人以为军事战略地位最重要的是雁门关,其实不然,应为偏头关。偏头关因紧傍黄河,背靠蒙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代为兵家争夺之重地,史称三关首镇,有史书为证:

据《外三关边图说》载:“三关险要虽同,而偏头为急。河岸渡口虽同,而娘娘、太子二滩尤急。盖开平、东胜废而三关重,三关重而偏头尤重。徒知阳方起衅,则大同外藩不可恃,而不知偏头、老营之际,无外藩者,尤可忧也。”《两镇三关志》载:“询之寨外,明水湾、柳川铺、火焰山、大黑山、松树山,驻帐则必犯偏头。”张四维《复郑范溪书》载:“三关为晋障虽匀,然宁、雁外严朔、应,而偏关则密与套寇为邻,其缓急不同。今雁平之塞,若盘道梁等处,石壁足称天险,而偏头以西,抵于黄河,最为剥肤。”明宣大总督翟鹏在给嘉靖皇帝的上疏中说:“三关,中为宁武,雁门在东,偏关居西。西临黄河,逼近河套,每遇河冻,侵犯岚、静多由偏关出没,而雁门一带,恃有大同为之屏蔽。”《山西通志》载:“特宁、雁所重者,关也;偏头所重者,边也。”《天下郡国利病书》载:“盖山西惟偏头亦称外边,与宣、大角峙。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也。”以上史料可以证明,偏头关由于地理位置所决定,在明代筑长城时期的战略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远远大于雁门关和宁武关,因而当时的山西镇,也叫太原镇的总部就设在偏头关,外三关的总兵也驻扎在偏头关。

偏头关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垦劳动。根据考古学家证实,这里是仰韶文化遗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古战场。“赵武灵王猖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唐朝著名将领尉迟敬德,在偏头关屯兵演练,并在关东建有九龙寺。

偏头关正式以军事要塞的身份出现是在五代。据《山西通志》载:“北汉主钧天会元年(957年),城偏头砦于韩广岭之上,即今关城也。”这是偏头关开始筑关城的最早记载,始称偏头砦。宋仍置偏头寨,属火山军,金因之。到了元朝大德三年(1299年)升寨为关。据《扩廓帖木儿纪功碑》中载:“移师武州之扼塞,日偏头关。”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镇西卫指挥张贤改“筑城于西原”,城近河畔,距故城址一里。这里的“西原”就是现在的偏关县城所在地,由西原一词可以看出,偏头关最初建城时在韩广岭的地理位置的艰苦。我们现在看到的偏关县城并不平坦,但在明代西迂城址时,可是把这里当成了西原。

偏头关城在明代经四次展拓,不断完善。最大的一次是在成化元年,都御史李侃进行了大的展拓,形成现在的旧城规模。但到了清朝雍正三年建县后,再未发展,我们现在看到的偏关古城,仍是明代的古迹。

上一篇:五台长城(二)

下一篇:长城名关—偏头关(二)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忻州市委员会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138号


政协值班电话:0350-3902013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