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忻州政协
来源:忻州政协
发布时间:2022-06-01
浏览量:16094
长城是祖先给后人留下的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长城的历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城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山西偏关号称中国长城博物馆,这里是北疆之门户,京师之屏障,外长城,四起万家寨乡老牛湾,东至教儿捻村柏杨岭、全长一百华里。
内长城,北起柏杨岭、南至南堡子乡南场村,全长四十余华里。西北起老牛湾,乐南至天峰坪镇寺沟接河曲县石梯子的内长城古迹,全长的七十余华里。
很多人都知道,偏关是全国长城大县,长城里程长、类型多、跨越年代久而享誉海内外。但偏关长城究竟有哪些特殊之处,却鲜为人知。下面做一简单介绍。
偏关是山西省长城里程最长的县,即山西第一,全国第二(仅次于河北省赤城县)。明长城,最多时有二边、三边、四边、内边、黄河边五道,全长约450里。明朝建立后,为效防御北元南侵,举全国之力大规模修筑长城,并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为九边或九镇。其中,太原镇总兵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到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驻偏关达114年之久,因为:“偏关西接黄河,与套虏仅隔一水,其保障尤难也。是故三关险要虽同,而偏关为急。”“盖开平(多伦)、东胜(托克托)设而三关重,三关重而偏关尤重”。“宣(宣化)大(大同)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可见偏关当时战略地位之重要。
偏关境内的第一道长城,首先由总督王玺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开始督建。它东起老营丫角墩,向西经水泉红门口、黄龙池堡、滑石涧堡,一直延伸到黄河绝壁上的老牛湾堡,全长120里。它内置夯土层,外砌砖石,每隔500米建敌台一座。这道长城,就是东起辽宁省丹东市虎山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万里长城,因与偏关以北120里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秦长城遗迹区别,称为“二边”。又因置于防戍北元南侵的最前沿,被称为“外长城”。偏关外长城建堡多座,最重要的有:桦林堡、老牛湾堡、滑石涧堡、草垛山堡、寺埝堡、水泉堡、五眼井堡、柏杨岭堡等。其中最早兴建的是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的桦林堡,最晚修建的是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的五眼井堡。
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总兵李瑾督建一道与“二边”相呼应的长城。它东起老营石庙山,沿关河以北山岭迤逦西行,一直至今天新关镇柏坡村西石梯墩,沿山削崖,平地筑墙,全长90余里,称为“三边”。
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三关兵备副使张风羾督建一道长城。它东起老营鹰窝山巨崖,沿关河南岸,随山踞险修筑,向西抵达县城南一里处的教场坪,全长120里,称为“四边”
外长城从老牛湾堡急转南下,沿黄河岸边蜿蜒而行,经万家寨、桦林堡、寺沟,出偏关境,直抵河曲县石梯子隘口,全长120里,其中偏关境内60里,称为“黄河边”。又因部分地段未置墙体而全靠黄河天险,被称为“软边”。这也是总督王玺督造的。
从偏关东南部柏杨岭丫角墩起,还有一道长城。它向南伸入关河河谷,越老营,跨关河,上地椒峁,穿长林堡出偏关境,然后东接朔州市平鲁区,又四折神池县大水口,南穿宁武县阳方口、宁武关,复东接代县雁门关,直抵北京,全长2050余里,这就是内长城。内长城在偏关境内60多里,全为紫色泥土筑就,被喻为“紫塞”。内长城上有内三关、外三关之分,偏头、雁门、宁武合称“外三关”。
偏关五道长城,沿线建堡29座,烽堠墩台300余处,可谓烽堠林立、堡寨相望、营垒棋布,形成主辅呼应、纵深接应、梯次照应的坚强防御体系,构成明朝中叶山西北部固若金汤的人工屏障。其中三边和四边,在“隆庆议和”(公元1570年冬)后渐渐失去防御作用,毁于明末。
此外,偏关还有走向与二边基本一致的北魏长城,走向与内边基本一致的北齐长城。这两道长城,如今仅剩下不显眼遗址了。
偏关是山西省境内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唯一县份。万里长城从鸭绿江绵延东来,翻越崇山峻岭,经朔州市平鲁区入偏关境,继续西行,直抵老牛湾。所以,老牛湾堡成为明代万里长城山西段至关重要的桥头堡。千里黄河从昆仑山下滚滚东流,在内蒙古喇嘛湾急转直下,也来到老牛湾,老牛湾成为黄河入晋第一村。刚健雄伟的万里长城与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在这里首次相聚,中华文明的两大象征在此深情握手,犹如挽成一个吉祥的巨型中国结,形成“碧水依古堡缠绵将醉,长龙饮深涧蓄势欲腾”的壮丽风景。从老牛湾到寺沟,长城与黄河并肩而行达60里,又是万里长城沿线二者并行最长之处。傍晚的寺沟,大河落日,长城披霞,成为黄河晋陕大峡谷中最壮美的段落。
偏关是山西省境内外长城交汇的唯一县份。外长城从朔州市平鲁区东行至偏关境内,于柏杨岭好汉山堡与从神池境内北进偏关的内长城交汇,形成一个“丫”状衔接点,所以柏杨岭交汇处被形象地称为“丫角山”。丫角山既是九边重镇太原镇和大同镇的交接处,又是起于北京八达岭,穿越北京、河北、山西三省市的内长城的终点站。现在,石砌长城仍巍然挺立在偏关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交界处的连绵群山之间,成为山西与内蒙古两地人民友好往来的象征;九窑十八洞与好汉山堡遥相呼应,无言地诉说着500年来的沧桑。
偏关长城称冠三晋,脾睨华夏。从长度说:全境现有长城约500公里,仅次于河北赤城县,居全国第二位;从年代说:偏关长城纵跨赵、秦、北魏、明四个朝代,全国罕见;从密度说:偏关长城分为大边、二边、三边、四边、内边、黄河边六道,有的地方墙垣竟达十重,一条长城的外头又是长城,一边二边连三边,处处相关,步步设防,长城沿线三里一墩、五里一台、十里一堡,墩台多达千余座,城堡多达49座,城堡相望,营寨相接,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遗迹密度居全国各县之最;从类型说:偏关长城包括石砌长城、砖包长城、土夯长城、山险长城四种基本类型,长城建筑涵盖了关、隘、烽、堠、墩、台、营、寨、城、堡、望台等各种形式,类型之多全国罕见;从景观来说:偏关长城雄伟壮阔,至今基本保存完整,其
中老牛湾长城黄河交汇处、丫角山内外长城结合黄河边寺沟长城更是中国长城的精华段落。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曾称赞:“偏关境内的明长城砖石砌就,非常坚固,较之北京八达岭、慕田峪长城及河北山海关长城毫不逊色”。
作者:忻州政协
来源:忻州政协
发布时间:2022-06-01
浏览量:16094
长城是祖先给后人留下的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长城的历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城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山西偏关号称中国长城博物馆,这里是北疆之门户,京师之屏障,外长城,四起万家寨乡老牛湾,东至教儿捻村柏杨岭、全长一百华里。
内长城,北起柏杨岭、南至南堡子乡南场村,全长四十余华里。西北起老牛湾,乐南至天峰坪镇寺沟接河曲县石梯子的内长城古迹,全长的七十余华里。
很多人都知道,偏关是全国长城大县,长城里程长、类型多、跨越年代久而享誉海内外。但偏关长城究竟有哪些特殊之处,却鲜为人知。下面做一简单介绍。
偏关是山西省长城里程最长的县,即山西第一,全国第二(仅次于河北省赤城县)。明长城,最多时有二边、三边、四边、内边、黄河边五道,全长约450里。明朝建立后,为效防御北元南侵,举全国之力大规模修筑长城,并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为九边或九镇。其中,太原镇总兵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到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驻偏关达114年之久,因为:“偏关西接黄河,与套虏仅隔一水,其保障尤难也。是故三关险要虽同,而偏关为急。”“盖开平(多伦)、东胜(托克托)设而三关重,三关重而偏关尤重”。“宣(宣化)大(大同)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可见偏关当时战略地位之重要。
偏关境内的第一道长城,首先由总督王玺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开始督建。它东起老营丫角墩,向西经水泉红门口、黄龙池堡、滑石涧堡,一直延伸到黄河绝壁上的老牛湾堡,全长120里。它内置夯土层,外砌砖石,每隔500米建敌台一座。这道长城,就是东起辽宁省丹东市虎山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万里长城,因与偏关以北120里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秦长城遗迹区别,称为“二边”。又因置于防戍北元南侵的最前沿,被称为“外长城”。偏关外长城建堡多座,最重要的有:桦林堡、老牛湾堡、滑石涧堡、草垛山堡、寺埝堡、水泉堡、五眼井堡、柏杨岭堡等。其中最早兴建的是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的桦林堡,最晚修建的是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的五眼井堡。
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总兵李瑾督建一道与“二边”相呼应的长城。它东起老营石庙山,沿关河以北山岭迤逦西行,一直至今天新关镇柏坡村西石梯墩,沿山削崖,平地筑墙,全长90余里,称为“三边”。
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三关兵备副使张风羾督建一道长城。它东起老营鹰窝山巨崖,沿关河南岸,随山踞险修筑,向西抵达县城南一里处的教场坪,全长120里,称为“四边”
外长城从老牛湾堡急转南下,沿黄河岸边蜿蜒而行,经万家寨、桦林堡、寺沟,出偏关境,直抵河曲县石梯子隘口,全长120里,其中偏关境内60里,称为“黄河边”。又因部分地段未置墙体而全靠黄河天险,被称为“软边”。这也是总督王玺督造的。
从偏关东南部柏杨岭丫角墩起,还有一道长城。它向南伸入关河河谷,越老营,跨关河,上地椒峁,穿长林堡出偏关境,然后东接朔州市平鲁区,又四折神池县大水口,南穿宁武县阳方口、宁武关,复东接代县雁门关,直抵北京,全长2050余里,这就是内长城。内长城在偏关境内60多里,全为紫色泥土筑就,被喻为“紫塞”。内长城上有内三关、外三关之分,偏头、雁门、宁武合称“外三关”。
偏关五道长城,沿线建堡29座,烽堠墩台300余处,可谓烽堠林立、堡寨相望、营垒棋布,形成主辅呼应、纵深接应、梯次照应的坚强防御体系,构成明朝中叶山西北部固若金汤的人工屏障。其中三边和四边,在“隆庆议和”(公元1570年冬)后渐渐失去防御作用,毁于明末。
此外,偏关还有走向与二边基本一致的北魏长城,走向与内边基本一致的北齐长城。这两道长城,如今仅剩下不显眼遗址了。
偏关是山西省境内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唯一县份。万里长城从鸭绿江绵延东来,翻越崇山峻岭,经朔州市平鲁区入偏关境,继续西行,直抵老牛湾。所以,老牛湾堡成为明代万里长城山西段至关重要的桥头堡。千里黄河从昆仑山下滚滚东流,在内蒙古喇嘛湾急转直下,也来到老牛湾,老牛湾成为黄河入晋第一村。刚健雄伟的万里长城与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在这里首次相聚,中华文明的两大象征在此深情握手,犹如挽成一个吉祥的巨型中国结,形成“碧水依古堡缠绵将醉,长龙饮深涧蓄势欲腾”的壮丽风景。从老牛湾到寺沟,长城与黄河并肩而行达60里,又是万里长城沿线二者并行最长之处。傍晚的寺沟,大河落日,长城披霞,成为黄河晋陕大峡谷中最壮美的段落。
偏关是山西省境内外长城交汇的唯一县份。外长城从朔州市平鲁区东行至偏关境内,于柏杨岭好汉山堡与从神池境内北进偏关的内长城交汇,形成一个“丫”状衔接点,所以柏杨岭交汇处被形象地称为“丫角山”。丫角山既是九边重镇太原镇和大同镇的交接处,又是起于北京八达岭,穿越北京、河北、山西三省市的内长城的终点站。现在,石砌长城仍巍然挺立在偏关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交界处的连绵群山之间,成为山西与内蒙古两地人民友好往来的象征;九窑十八洞与好汉山堡遥相呼应,无言地诉说着500年来的沧桑。
偏关长城称冠三晋,脾睨华夏。从长度说:全境现有长城约500公里,仅次于河北赤城县,居全国第二位;从年代说:偏关长城纵跨赵、秦、北魏、明四个朝代,全国罕见;从密度说:偏关长城分为大边、二边、三边、四边、内边、黄河边六道,有的地方墙垣竟达十重,一条长城的外头又是长城,一边二边连三边,处处相关,步步设防,长城沿线三里一墩、五里一台、十里一堡,墩台多达千余座,城堡多达49座,城堡相望,营寨相接,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遗迹密度居全国各县之最;从类型说:偏关长城包括石砌长城、砖包长城、土夯长城、山险长城四种基本类型,长城建筑涵盖了关、隘、烽、堠、墩、台、营、寨、城、堡、望台等各种形式,类型之多全国罕见;从景观来说:偏关长城雄伟壮阔,至今基本保存完整,其
中老牛湾长城黄河交汇处、丫角山内外长城结合黄河边寺沟长城更是中国长城的精华段落。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曾称赞:“偏关境内的明长城砖石砌就,非常坚固,较之北京八达岭、慕田峪长城及河北山海关长城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