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神池长城(二)
主页 >详情页
神池长城(二)

五、神池明长城的修筑形制

神池的明代长城为土石混筑。从宁武县大水口北的交界处至龙泉镇龙元村、延伸至项家沟一段为土筑,偶有石块垒砌。到项家沟村北至丁庄窝一带为石砌,顶宽1.2米,高达4米,关峡口两端筑有城头墩台,尤为险峻。再到烈堡乡大井沟、鹞子沟一带为土石混筑。在大井沟东边的山梁上,有一段纯石砌长城,长约500米,为石砌的壕沟状,修筑年代不详。因和明长城相接,疑为明代长城。但从壕沟状的修筑形制,又疑为北齐修筑。但在此壕沟的坡下百余米处、又有一条北齐长城。南寨村至野猪口段系土城,野猪口西侧山坡有石砌,爬上山顶又为土筑。长城依山就势,起伏曲折,十分壮观。

六、神池明长城的修筑年代

从阳方口至八角段

1、嘉靖十二年(1533年)和十八年(1539年),虏数内犯,都御史陈讲以关地中冲云、朔,旧边不可恃,乃偕兵备副使王镐寻王野梁废迹修复之。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宁武关分辖杨方、朔宁、大水口3堡,分管边40余里,其朔宁堡在关东30里,大水口在关西北30里,亦曰狗儿涧,北有马安山(马头山)、灰泉梁(龙元村),嘉靖间,寇由此入犯岢岚州一带,亦防御之要地也。《纪要》载的嘉靖间入犯,亦为嘉靖十二年和十八年的入犯。

在嘉靖十九年(1540年)三月,到二十年六月,共15个月时间,由王镐指挥,动用民工壮劳力7950人,借调旁近屯丁1820人,东起阳方口,经温岭,大小水口、神池荞麦川、迄于八角堡,土筑的有一大半,有的地段劈斩山崖以山险墙代之,计长32010余丈,约长180里,无论土石,高2丈有奇。底宽1丈5尺。上宽7尺,加4尺高的女墙。可骑马,可骑以驰,可蔽以击。城墙外挖有壕堑,深度和宽度的墙体差不多。有敌台43座,暖铺55间,暗门5个,重楼3座。护水堤台都包砖石,还有流水沟洞120个。用金五万有奇。盖三关中路之备,壮哉,盛矣。

2、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三关都御史陈讲重新修筑,1543年,三关总兵移住宁武关,这段长城显得更为重要,1544年,都御史曾铣从利民、勒马沟、到荞麦川、石湖岭。至阳方,朔宁、王野梁,增筑旧边110里。由兵备使刘玺施工,墙均二丈五尺,上广一丈八尺。隆庆三年(1569年),又添置暗门一个,墩台两个,敌台120个台上为屋,以间计360间,一墩三间。营房420间。

野猪口至八角段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都御史曾铣,以参政苏祐、兵备副使刘玺修新二边。又从丫角墩向南,历老营、野猪沟至八角南界,增筑旧边140里,为内长城,墙均高2丈5尺,底阔2丈3尺,顶宽1丈2尺。1545年,增置敌台228座,台上置屋684间用于住兵,石砌水口2座,水眼8个。还有营房、仓廒、草场等。

七、神池长城古堡的修筑

《三关志》载;嘉靖十九年(1540年),(巡抚)都御史陈讲设军堡11座,北面的神池、大水口、利民,西北的黄花岭、土棚、严备镇、义井,都是军堡。边墙起王野梁至狗儿涧,东西凡29里。

八角堡,弘治二年(1489年),兵备佥事王璇筑。五年(1493年),都御史杨公澄改置永宁驿。嘉靖三年(1524年),置永宁仓,为偏头关所辖较大的军需仓库。书中亦载,堡由嘉靖元年(1522年)始建,1524年建成。四年,都御史胡公锭以地方中直虏冲,请设守御千户所,隶山西都司;六年(1527年),都御史江公潮展城687丈,高1丈8尺,上广1丈4尺,女墙高5尺,外有壕,敌台6座,营房2736间,东、西、南有瓮城重门,城墙角楼四座,土堡1座,东、西门外吊桥2个。城中有井泉13处。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都御史韩邦奇议,设守备领官军1437名;二十年(1541年),募军800名,并改三岔堡旧军200名,以都御史陈讲建议,革守备足兵3000,移老营堡游击于八角领之:二十一年,召补逃故军359名。从都御史刘臬建议,仍移游击于老营,原设守备官不废;二十二年,改拔充发军66名:二十三年(1544年)改回永宁驿。

神池堡,元代己经建县,叫鄯阳县,筑过一土堡。成化十五年(1479年)建设新堡城,嘉靖十八年(1539年),都御史陈讲、兵备副使王镐增筑新城,设守备1员,黄花岭至大井沟墩、堡、屯、寨皆隶属神池守备管辖。到嘉靖十九年,神池改设为中路参将,提升了一格。将守备改到利民。二十一年(1542年),参将移到代州,二十二年(1543年),神池又设守备。城堡规模为周长5里40步。高2丈,垛口高5尺,有4座城门。有壕堑,城内有营房2322间。更铺14个,仓廒15间,草场1处,内有都察院、兵备府,东门外有演武场。所辖堡寨有土棚、义井、铁炉洼、三山、圪老灌、磨沟屯、太平庄、板井、虎北、小辛庄、黑庄、南店、银洞洼、石洼、东湖、靳家庄、张家庄、刘家庄、横山。秋天丰收了敌人易来抢劫,兵马移驻圪老灌。

利民堡,原名达沐河,成化十七年(1481年)都御史秦紘筑城为堡,以指挥防守。正德年间,虏由荞麦川犯宁武,利民堡的防御显得尤为重要,宁武守备赵光增重新修筑利民堡。嘉靖十八年(1539年),中丞都御史陈讲建议,增设了守备,指挥利民堡的防守。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甃石”。东门门额上嵌有一匾,阴刻横书“利民塞”。堡城周长580步,高2丈7尺,女墙高6尺。垛口650个。更铺7处,壕堑2道,拦马墙5尺,开西门和南门,设有吊桥,城内有守备衙署,有仓廒,有草场。后来都御史曾铣添置营房400间。利民堡的城墙全为石砌,墙体高大雄伟,城中心有十字穿心洞的高阁一座。所辖堡寨有阳房、利民、西沟、青羊泉、小寨、庄窝、石窝、大羊泉、九仁村、黄花洼、辛庄、观泉。

黄花岭,正德九年建(1514年),有官厅一座,营房十间,炮火.北接郝家坡墩,磨沟墩。

大水口堡,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官厅1座,营房50间,炮火,北接圪老灌,南传宁武。

土棚堡,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建,官厅2所,营房60间,仓廒12间,草场1处,壕堑一道,城门两座。

圪老灌堡,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建,官厅2间,营房120间。

义井堡,有壕堑,有门1座,炮火南传支锅石,把守南山口的贼路。

细林寨,在偏头关南120里,隶八角界。三面石涧,寨顶垣以石砌,高2丈,广10亩余。上有恒山庙,元人建。

在上述大堡之外,还有一些较大的堡寨,如位于大黑庄的黑庄堡,烈堡村附近的烈堡,高堡村附近的高堡、大井沟村附近的井沟堡,马坊村的马坊堡,野猪口附近的野猪口堡,项家沟村的顶家沟堡,龙元村的灰泉堡,郭家寨等,墙体皆为土筑,修筑年代不详,皆保存完好。达沐河村古称南堡,现存古堡一座,应当是利民堡的南堡,属一个防御体系,修筑时间应当早于利民堡。

在大井沟到鹞子沟附近的山梁上,紧挨长城有五个堡,堡墙为石砌,其中有一个三角形堡,为大井沟一号堡,一个方形堡,叫大井沟关。还有一个圆形堡,在山峰顶上,叫勒马沟堡,现归朔州。

从神池长城古堡的修筑时间看,神池、八角、利民等堡皆早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修筑的阳方口堡,说明以当时战略要塞的角度衡量,这些堡比宁武关的关口阳方口还重要得多。同时说明山西镇驻扎偏头关,总兵官对周边防务的精心的战略布局。

八、神池长城防御的部分火路

神池地处偏头关和宁武关之间。是两关传递信息的最重要的地带,境内烽堠遍地,火路四通八达。

神池境内的主要烽火墩台  草庵墩、沙城墩、西洼墩、南水泉墩、八角堡护城墩、黄榆沟墩、磨石山墩、南高山墩、高堡墩、葫芦墩、园林墩、尖山墩、树子墩、熊沟墩、下石会墩、大油房墩、小油房墩、马房墩、井坡墩、细林墩、严备墩、羊泉墩、石板墩、石豁子墩、流海庄墩、义井墩、土棚墩、牛家岭墩、水沟墩、马鞍山墩、安山墩、海子墩、庄窝墩、赵和庄墩、长城墩、三山墩、辛庄墩、喜鹊墩、段黄墩、利民墩、歇头场墩、新歇头场墩、麻糁岭墩、南山墩、小辛庄墩、马头山墩、灰泉梁墩、黄花墩、磨沟墩、霸王岭墩、郝家坡墩、项家沟墩、丁家梁墩、靳庄子墩、郭家庄双墩。

《三关志》三关总图中的神池八大堡寨  八角所、神池堡、义井堡、利民堡、黄花堡、严备堡、井沟堡、土棚堡。

神池堡火路  北接海子墩——三山墩——段黄嘴墩——辛庄墩——利民墩——利民堡北的护城墩——石板墩——石嘴墩—偏头关境内传偏头关总兵府。

南接磨沟墩——郝家坡墩——黄花岭墩——楼子山墩——苗家庄墩—分水岭墩——桦林墩——棋盘墩——长梁墩——二马营护城墩——宁化所——沿汾河川传太原。

西接土棚墩——流海庄——小辛庄——入五寨境。

东接马头山墩——灰泉子墩——大水口——阳方口——阳房一墩——麻峪一墩—一麻峪二墩一大河堡—宁武关。

利民堡火路  东接牛家岭——山寨墩——歇头场—麻糁岭——入偏头关境内传偏头关总兵府。

南接南山墩——利民墩——辛庄墩——段黄嘴墩——三山墩——海子墩——神池堡。

西接大羊泉——严备镇——土棚墩——神池堡。

北接石板墩——石嘴墩——入偏头关境内。

土棚堡火路  东传神池堡。

北传大严备镇——大羊泉——利民堡。

南传土棚墩——义井墩。

西传流海庄——小辛庄——入五寨境。

黄花岭堡火路

北接郝家坡墩——磨沟墩——神池堡。

南接楼子山墩——苗家庄墩——分水岭墩——桦林墩——棋盘墩——长梁墩——二马营护城墩——宁化所——沿汾河川传太原。

神池长城(二)


五、神池明长城的修筑形制

神池的明代长城为土石混筑。从宁武县大水口北的交界处至龙泉镇龙元村、延伸至项家沟一段为土筑,偶有石块垒砌。到项家沟村北至丁庄窝一带为石砌,顶宽1.2米,高达4米,关峡口两端筑有城头墩台,尤为险峻。再到烈堡乡大井沟、鹞子沟一带为土石混筑。在大井沟东边的山梁上,有一段纯石砌长城,长约500米,为石砌的壕沟状,修筑年代不详。因和明长城相接,疑为明代长城。但从壕沟状的修筑形制,又疑为北齐修筑。但在此壕沟的坡下百余米处、又有一条北齐长城。南寨村至野猪口段系土城,野猪口西侧山坡有石砌,爬上山顶又为土筑。长城依山就势,起伏曲折,十分壮观。

六、神池明长城的修筑年代

从阳方口至八角段

1、嘉靖十二年(1533年)和十八年(1539年),虏数内犯,都御史陈讲以关地中冲云、朔,旧边不可恃,乃偕兵备副使王镐寻王野梁废迹修复之。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宁武关分辖杨方、朔宁、大水口3堡,分管边40余里,其朔宁堡在关东30里,大水口在关西北30里,亦曰狗儿涧,北有马安山(马头山)、灰泉梁(龙元村),嘉靖间,寇由此入犯岢岚州一带,亦防御之要地也。《纪要》载的嘉靖间入犯,亦为嘉靖十二年和十八年的入犯。

在嘉靖十九年(1540年)三月,到二十年六月,共15个月时间,由王镐指挥,动用民工壮劳力7950人,借调旁近屯丁1820人,东起阳方口,经温岭,大小水口、神池荞麦川、迄于八角堡,土筑的有一大半,有的地段劈斩山崖以山险墙代之,计长32010余丈,约长180里,无论土石,高2丈有奇。底宽1丈5尺。上宽7尺,加4尺高的女墙。可骑马,可骑以驰,可蔽以击。城墙外挖有壕堑,深度和宽度的墙体差不多。有敌台43座,暖铺55间,暗门5个,重楼3座。护水堤台都包砖石,还有流水沟洞120个。用金五万有奇。盖三关中路之备,壮哉,盛矣。

2、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三关都御史陈讲重新修筑,1543年,三关总兵移住宁武关,这段长城显得更为重要,1544年,都御史曾铣从利民、勒马沟、到荞麦川、石湖岭。至阳方,朔宁、王野梁,增筑旧边110里。由兵备使刘玺施工,墙均二丈五尺,上广一丈八尺。隆庆三年(1569年),又添置暗门一个,墩台两个,敌台120个台上为屋,以间计360间,一墩三间。营房420间。

野猪口至八角段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都御史曾铣,以参政苏祐、兵备副使刘玺修新二边。又从丫角墩向南,历老营、野猪沟至八角南界,增筑旧边140里,为内长城,墙均高2丈5尺,底阔2丈3尺,顶宽1丈2尺。1545年,增置敌台228座,台上置屋684间用于住兵,石砌水口2座,水眼8个。还有营房、仓廒、草场等。

七、神池长城古堡的修筑

《三关志》载;嘉靖十九年(1540年),(巡抚)都御史陈讲设军堡11座,北面的神池、大水口、利民,西北的黄花岭、土棚、严备镇、义井,都是军堡。边墙起王野梁至狗儿涧,东西凡29里。

八角堡,弘治二年(1489年),兵备佥事王璇筑。五年(1493年),都御史杨公澄改置永宁驿。嘉靖三年(1524年),置永宁仓,为偏头关所辖较大的军需仓库。书中亦载,堡由嘉靖元年(1522年)始建,1524年建成。四年,都御史胡公锭以地方中直虏冲,请设守御千户所,隶山西都司;六年(1527年),都御史江公潮展城687丈,高1丈8尺,上广1丈4尺,女墙高5尺,外有壕,敌台6座,营房2736间,东、西、南有瓮城重门,城墙角楼四座,土堡1座,东、西门外吊桥2个。城中有井泉13处。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都御史韩邦奇议,设守备领官军1437名;二十年(1541年),募军800名,并改三岔堡旧军200名,以都御史陈讲建议,革守备足兵3000,移老营堡游击于八角领之:二十一年,召补逃故军359名。从都御史刘臬建议,仍移游击于老营,原设守备官不废;二十二年,改拔充发军66名:二十三年(1544年)改回永宁驿。

神池堡,元代己经建县,叫鄯阳县,筑过一土堡。成化十五年(1479年)建设新堡城,嘉靖十八年(1539年),都御史陈讲、兵备副使王镐增筑新城,设守备1员,黄花岭至大井沟墩、堡、屯、寨皆隶属神池守备管辖。到嘉靖十九年,神池改设为中路参将,提升了一格。将守备改到利民。二十一年(1542年),参将移到代州,二十二年(1543年),神池又设守备。城堡规模为周长5里40步。高2丈,垛口高5尺,有4座城门。有壕堑,城内有营房2322间。更铺14个,仓廒15间,草场1处,内有都察院、兵备府,东门外有演武场。所辖堡寨有土棚、义井、铁炉洼、三山、圪老灌、磨沟屯、太平庄、板井、虎北、小辛庄、黑庄、南店、银洞洼、石洼、东湖、靳家庄、张家庄、刘家庄、横山。秋天丰收了敌人易来抢劫,兵马移驻圪老灌。

利民堡,原名达沐河,成化十七年(1481年)都御史秦紘筑城为堡,以指挥防守。正德年间,虏由荞麦川犯宁武,利民堡的防御显得尤为重要,宁武守备赵光增重新修筑利民堡。嘉靖十八年(1539年),中丞都御史陈讲建议,增设了守备,指挥利民堡的防守。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甃石”。东门门额上嵌有一匾,阴刻横书“利民塞”。堡城周长580步,高2丈7尺,女墙高6尺。垛口650个。更铺7处,壕堑2道,拦马墙5尺,开西门和南门,设有吊桥,城内有守备衙署,有仓廒,有草场。后来都御史曾铣添置营房400间。利民堡的城墙全为石砌,墙体高大雄伟,城中心有十字穿心洞的高阁一座。所辖堡寨有阳房、利民、西沟、青羊泉、小寨、庄窝、石窝、大羊泉、九仁村、黄花洼、辛庄、观泉。

黄花岭,正德九年建(1514年),有官厅一座,营房十间,炮火.北接郝家坡墩,磨沟墩。

大水口堡,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官厅1座,营房50间,炮火,北接圪老灌,南传宁武。

土棚堡,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建,官厅2所,营房60间,仓廒12间,草场1处,壕堑一道,城门两座。

圪老灌堡,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建,官厅2间,营房120间。

义井堡,有壕堑,有门1座,炮火南传支锅石,把守南山口的贼路。

细林寨,在偏头关南120里,隶八角界。三面石涧,寨顶垣以石砌,高2丈,广10亩余。上有恒山庙,元人建。

在上述大堡之外,还有一些较大的堡寨,如位于大黑庄的黑庄堡,烈堡村附近的烈堡,高堡村附近的高堡、大井沟村附近的井沟堡,马坊村的马坊堡,野猪口附近的野猪口堡,项家沟村的顶家沟堡,龙元村的灰泉堡,郭家寨等,墙体皆为土筑,修筑年代不详,皆保存完好。达沐河村古称南堡,现存古堡一座,应当是利民堡的南堡,属一个防御体系,修筑时间应当早于利民堡。

在大井沟到鹞子沟附近的山梁上,紧挨长城有五个堡,堡墙为石砌,其中有一个三角形堡,为大井沟一号堡,一个方形堡,叫大井沟关。还有一个圆形堡,在山峰顶上,叫勒马沟堡,现归朔州。

从神池长城古堡的修筑时间看,神池、八角、利民等堡皆早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修筑的阳方口堡,说明以当时战略要塞的角度衡量,这些堡比宁武关的关口阳方口还重要得多。同时说明山西镇驻扎偏头关,总兵官对周边防务的精心的战略布局。

八、神池长城防御的部分火路

神池地处偏头关和宁武关之间。是两关传递信息的最重要的地带,境内烽堠遍地,火路四通八达。

神池境内的主要烽火墩台  草庵墩、沙城墩、西洼墩、南水泉墩、八角堡护城墩、黄榆沟墩、磨石山墩、南高山墩、高堡墩、葫芦墩、园林墩、尖山墩、树子墩、熊沟墩、下石会墩、大油房墩、小油房墩、马房墩、井坡墩、细林墩、严备墩、羊泉墩、石板墩、石豁子墩、流海庄墩、义井墩、土棚墩、牛家岭墩、水沟墩、马鞍山墩、安山墩、海子墩、庄窝墩、赵和庄墩、长城墩、三山墩、辛庄墩、喜鹊墩、段黄墩、利民墩、歇头场墩、新歇头场墩、麻糁岭墩、南山墩、小辛庄墩、马头山墩、灰泉梁墩、黄花墩、磨沟墩、霸王岭墩、郝家坡墩、项家沟墩、丁家梁墩、靳庄子墩、郭家庄双墩。

《三关志》三关总图中的神池八大堡寨  八角所、神池堡、义井堡、利民堡、黄花堡、严备堡、井沟堡、土棚堡。

神池堡火路  北接海子墩——三山墩——段黄嘴墩——辛庄墩——利民墩——利民堡北的护城墩——石板墩——石嘴墩—偏头关境内传偏头关总兵府。

南接磨沟墩——郝家坡墩——黄花岭墩——楼子山墩——苗家庄墩—分水岭墩——桦林墩——棋盘墩——长梁墩——二马营护城墩——宁化所——沿汾河川传太原。

西接土棚墩——流海庄——小辛庄——入五寨境。

东接马头山墩——灰泉子墩——大水口——阳方口——阳房一墩——麻峪一墩—一麻峪二墩一大河堡—宁武关。

利民堡火路  东接牛家岭——山寨墩——歇头场—麻糁岭——入偏头关境内传偏头关总兵府。

南接南山墩——利民墩——辛庄墩——段黄嘴墩——三山墩——海子墩——神池堡。

西接大羊泉——严备镇——土棚墩——神池堡。

北接石板墩——石嘴墩——入偏头关境内。

土棚堡火路  东传神池堡。

北传大严备镇——大羊泉——利民堡。

南传土棚墩——义井墩。

西传流海庄——小辛庄——入五寨境。

黄花岭堡火路

北接郝家坡墩——磨沟墩——神池堡。

南接楼子山墩——苗家庄墩——分水岭墩——桦林墩——棋盘墩——长梁墩——二马营护城墩——宁化所——沿汾河川传太原。

上一篇:神池长城(一)

下一篇:神池长城(三)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忻州市委员会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138号


政协值班电话:0350-3902013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