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忻州市委员会
当前位置:主页 >文史天地
文史天地
忻州长城概述(四) 2020-10-14
忻州市明代长城的修筑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方便利用。谷口、关隘和接近城池且交通便利的地方以砖墙为主。沿山脊行进的墙体为石墙,黄土塬地带以土墙为主。部分地段利用东魏、北齐时代修筑的墙体,例如在代县白草口到原平市段家堡乡张其沟段落就利用了早期长城。部分地段也利用山险。在繁峙县境内从神堂堡到横涧乡大羊坡主要是山险。河险也是长城重要组成部分,在偏关县沿黄河处就充分利用了黄河及其险峻河谷用以防御。明代长城除了在墙体外侧包砖用以加强墙体的坚固外,在墙体上外侧修建雉堞、射击孔,内侧修建低矮的女墙用以保护士兵身体。在墙体上跨墙修建敌台,敌台内部中空,用以驻扎士兵,敌台上部四围砖墙,中设楼撸站士兵用以遮蔽风雨,瞭望敌情。敌台相距一般为100米到300米不等。我市敌台保存较好的地方为繁峙县“茨字号”敌台和代县猴儿岭长城上的敌台,保存完整建筑形制多样。明代长城附属设施还有烽火台、关、堡。烽火台一般修筑在长城墙体内外两侧地势高峻而且视野开朗的地方,在长城墙体和城堡之间传递信息;关是连接在长城墙体上的城池,如平型关;堡是离开长城墙体的城池,如平型关堡,距离平型关有5里有余。长城墙体、关、堡、烽火台共同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有效地达到了防御和消灭敌人的目的。
忻州长城概述(三) 2020-09-09
忻州市明代长城明朝灭掉元朝后,北方蒙古各部封建主势力长期割据长城以北地区,并多次南下进攻,影响国家的统一。同时,东北境内的女真族后来也强大起来,渐渐不服明政府的管辖。为了防止蒙古各部进攻和加强北方防务,明王朝在它存在二百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没有停止过长城的修筑;而且工程之大,从秦始皇以后,没有一个朝代能够比得上,工程技术也有很大的改进,长城修得更加坚固,防御的作用也更大了。可以说,万里长城这项从秦朝开始的伟大工程,是在明朝才最后完成的。明朝开国的第一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就派大将军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处长城。到公元1500年前后,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才算基本上完成了万里长城的全部修筑工程,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七百多里。在长城沿线设置了九个防守区,当时称九镇。从东向西分别是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等九镇。2009年4月19日,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公布了合作开展的明长城资源调查最新数据显示,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忻州明代长城分布在8县19乡镇,长城总长度284.088千米,长城沿线县境烽火台480座;长城沿线关、堡93座。忻州市明代长城主要属山西镇管辖,也有一小部分归属宣府镇管辖。其中明代山西镇管辖长城现有遗存283.408千米;长城沿线县境烽火台461座;长城沿线关堡92座;明代宣府镇管辖长城现存长城墙体长度680米。明代山西镇管辖长城走向由河北省阜平县入繁峙县境,西北行经神堂堡乡、横涧乡、大营镇进入大同市浑源县,沿恒山北麓西行,经朔州市应县、山阴县进入忻州市代县雁门关乡,西北行经原平市段家堡乡、宁武县薛家洼乡、阳方口镇、神池县龙泉镇、过朔城区利民乡,经神池县烈堡乡、偏关县老营镇、水泉乡到达老牛湾,南折沿黄河行经万家寨镇、天峰坪镇、河曲县刘家塔镇、楼子营镇、文笔镇、巡镇镇等忻州市7县17乡镇。其中繁峙县长城遗存37.551千米,墙体附属设施敌台79座,境内烽火台33个,关堡11座,与长城修筑有关碑碣6通;代县长城遗存7.818千米,敌台14座,烽火台23座;原平市长城遗存2.794千米,敌台2座,烽火台19座;宁武县长城遗存39.068千米,马面138座、敌台8座、关7座、堡12座、烽火台61座;神池县长城遗存20.745千米,马面96座,烽火台70座,关、堡14座;偏关县长城遗存119.945千米,马面52座,敌台14座,烽火台241座,关7座,堡20座;河曲县长城遗存54.831千米,马面19座,烽火台55座,敌台9座,关6座,堡11座。明代宣府镇管辖长城由河北阜平入忻州市五台县境,南行经石嘴乡、门限石乡与阜平交界处太行山脉南行,现存长城墙体长度680米,敌台2座,关1座,沿线烽火台19座。
忻州长城概述(二) 2020-08-12
忻州市明代以前历代长城的修筑背景和修筑特点(1)存疑待证的战国长城第一条段长城的修筑时代学界争议很大,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始,明代学者尹耕、近现代学者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寿鹏飞《历代长城考》、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罗哲文《长城》等,各有说法,均认为战国时期赵肃侯时期修筑,但因缺乏直接文献的支持和未进行实际考古发掘,这一观点因只存在理论推理上的支持,在严谨学风状态下已经被多数学者摒弃。在《长城百科全书》中,侯旭东撰全书第一条“长城”即用罗哲文之说,而李孝聪撰“赵长城”条则认为赵长城不在山西境,现代学者一致认为李孝聪说法科学。近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将此段长城划定为东魏、北齐时代所修筑的“肆州长城”。(2)铁血浇筑的东魏、北齐长城东魏、北齐时代是鲜卑族和鲜卑文化统治下的时代,其政治中心从北魏时的大同迁到河南落阳继而迁到河北邺城,时局动荡、政权飘摇。太原作为东魏高欢的大丞相府,实际是军政的中心。北面雁门关以北为崛起的柔然游牧部落,北魏正光年间的“六镇起义”致使“恒代以北,尽为丘墟”。其西邻的陕西为西魏和及后来的北周政权辖地,故修筑东西向和南北向长城以防御来自北方柔然民族和来自西魏、北周政权的对东魏、北齐政权的威胁成为必然。同时在山西西部吕梁山一线地带生活着大量的山胡民族,成为北齐政权的心腹之患。北齐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继秦代以后疯狂修筑长城的又一个政权。北齐共历六帝二十八年,在这短短的历史时间,十分重视修筑长城。北部长城,主要为文宣帝高洋所筑。天保三年(552)至天保八年(557)六年时间里,较大规模地修长城有五次。修筑地点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北。而山西长城主要集中在忻州。《魏书・孝静纪》:“(武定元年八月)是月,齐献武王召夫五万于肆州北山筑城,西自马陵戍,东至土墱。四十日罢。"(肆州即今忻州。)《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三年)九月辛卯,帝自并州幸离石。冬十月乙未,至黄栌岭。仍起长城,北至社于戍,四百余里,立三十里戍。"(离石即今地,黄栌岭在其东。社于戍在五赛北。)此长城为南北向,经调查遗迹甚少,仅五寨城南山上有一段石墙。《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六年)是年,发夫ー百八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幽州即今北京。恒州一般以为即今大同,实则在东魏时已寄治于今山西忻州市西北五十里处秀容郡城,天保七年始在今大同置北恒州。则此云恒州应指忻州带。)《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七年)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西河郡在今汾阳。)以上两次筑长城,起至地不同,但时间似重合,“先是”可以包括上一年。《通鉴考异》在天保七年筑长城之下有云:“去岁六月已云筑长城,而地名、长短不同,不知与此为一事为二事。《北齐书》、《北史》皆然。今两存之。”总之,两条记载均与肆州(辖属忻府区、代县、原平),所以可指是这条东西向长城。《周书》记载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杨忠为元帅,与突厥合谋伐北齐。“(杨忠)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飨将士,席卷二十余镇。齐人守陉岭之隘,忠纵奇兵奋击,大破之。又留杨纂屯灵丘为后拒······四年正月朔,攻晋阳。是时大雪数旬,风寒惨烈,齐人乃悉其精锐,鼓噪而出。突厥震骇,引上西山不肯战。众皆失色。忠令其众曰:“事势在天,无以众寡为意。”乃率七百人步战,死者十四五。以武后期不至,乃班师。齐人亦不敢逼。突厥于是纵兵大掠,自晋阳至平城七百里,人畜无孑遗,俘斩甚众。”此次战争,莫定了北周和北齐争霸的未来走势,穷兵黩武、不恤生民、滥用民力筑长城的北齐政权最终在这次战争14年后灭亡。东魏、北齐时代长城修筑特点:沿山脊的最高处修筑长城成为其主要特点。不同于先前的因地制宜,有平原地带修筑长城。也不同于其后明代长城的或沿山脊、或在山麓前沿构筑墙体。东魏、北齐长城只沿山脉的最高脊岭修筑,有山险、河险、土墙、石墙,以石墙为主。山险即利用山脊自然险峻,稍做削铲,在防御前沿做成陡壁,典型段落为宁武县管涔山段长城,既有茂密的林木,又有陡峭的崖壁,只在山脊低注的鞍部地段修筑小段墙体。河险即利用河流做险,典型段落为宁武县苗庄村附近利用恢河做险。土墙即用砂石拌泥土夯筑,在堆土较多的山脉才做土墙,此时代土墙较少。石墙即利用石块、石片堆砌两边,中填碎石和砂土。因墙体沿山脊行进,石材取用便利。在宁武和岢岚县境的墙体还插有树干,用以加强对墙体的稳固。保存较好的石墙为岢岚县王家岔乡附近长城墙体,墙体断面呈梯形,基宽5米一7米,顶宽1.4米一2米,存高3米-4.6米,石片和石块砌筑,保留有插树干的椽孔。部分地段墙体顶部还保留有女墙遗迹。(3)短时平淡的北周长城北周灭北齐,也同样面对北方朔漠新崛起的突厥民族的威胁,山西北部北齐修筑的长城成为防御的主要设施,北周在北齐的基础上就已补筑和完善。《周书・宣帝纪》:“(大象元年)突厥寇并州,…六月,…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通鉴》卷一七三胡注:“修齐所筑长城也。”既然与并州和突厥有关,即北齐长城当指此第一条段东西向长城。(4)频繁修筑的隋代长城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朝代,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暴政和严苛繁役造成了严重的内乱,为了防御日益强大的突厥势力,隋代也成了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重要朝代。且突厥入侵中原主要沿陕北和晋北进取,故隋代长城东西绵延长远,从陕北过黄河经吕梁兴县裴家川入我市岢岚县,和北齐、北周长城连成一个统一的防御体系。《隋书·高祖纪》:“(开皇元年四月)是月发稽胡修筑长城,二旬而罢。《隋书·韦冲传》:“高祖践作,征为散骑常侍,进位开府,赐爵开国县侯。岁余,发南汾州胡千余人北筑长城,在途者皆亡。上呼冲问计,冲曰:“夷狄之性,易为反覆,皆由宰牧不称之所致也。臣请以理绥静,可不劳兵而定。'上然之。因命冲绥怀叛者,月余皆至,并赴长城。上下书劳勉之。"(南汾州在今吉县。)光绪《续修岢岚州志》卷二:“嘉靖间有地名牛圈窊者,掘其地得石刻,其文云:隋开皇元年,赞皇县丁夫筑。”2007年春天,岢岚县小庙村村民窦生宽在田间劳作时发现一块隋开皇十九年修长城碣石碣石,碣石质地为灰白色泥灰岩,长方形,长0.41米,宽0.25米,厚0.08米。碣文楷书,6行,足行7字,现存碑文34字,行间刻画竖线8,九等分碣石面。碑文如下:开皇十九年/七月ー日栾州元/氏县王黎长/宗领丁卅人筑长/城廿步一尺西至/王此块碣石证明岢岚段长城隋代至少修筑过两次。隋代长城的修筑方法沿用古法,没有大的改变。(5)全国唯一的宋代长城宋代是我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成就达到中国历史发展顶峰的一个朝代。此时在北方兴起的契丹民族建立了辽政权,西北兴起的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政权,其后兴起的女真族在北方代辽建立了金政权,在北宋的北方和西北方构成了威胁。岢岚是时当北方和西北要冲。当时称岢岚军。长城学者,新华社记者成大林根据宋代文献认为岢岚段长城为宋代修筑,但仅就岢岚一县境内长城而言。宋代大学士曾玄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七:“草城川,川口阔一里余,川口有古城。景德中筑长城,控扼贼路。”草城川隶属岢岚军,治岚谷县,即今岢岚县。书中还记载由“瓶形寨”至“宁化军”一线防御设施,即明代由平型关至宁武关内长城一线,均无修筑长城的记载,‘;故宋代长城仅筑于岢岚一县。岢岚县宋长城也成为全国唯一。然而岢岚宋长城也是在北齐、北周、隋代修筑长城的基础上补修而成,是地方性的建筑防御工程。其修筑长城范围应主要围绕岢岚县城周边。
忻州长城概述(一) 2020-07-11
长城是中国古代跨越地境最广、修筑时间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地面军事工程。从公元前685年的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齐国开始修筑长城起,经战国、秦、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一直到明代晚期,历经近两千多年的断续修筑,从削山用险、石块垒筑、夯土版筑、草木混筑到青砖包砌墙体,从单纯的墙体防御到墙体上修筑马面、敌台、铺舍,和关堡、烽火台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汗水、心血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不朽文化遗产。忻州市长城特点和分布范围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西临黄河峡谷,东接太行山,北以恒山和吕梁山北段为障阻隔大同盆地及朔漠,南以石岭关、赤塘关毗邻省府太原。忻、代二州自古就有“晋北锁钥”及“晋北门户”之声誉,地理形胜极为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原因首先是位于今代县的“勾注山”、和“陉岭”(雁门关),位于原平的云中山,位于宁武、五寨、岢岚的管涔山脉,以及河曲、保德、偏关边沿黄河峡谷,为进行有效的军事防御系统构设提供了天然的自然屏障。其次,以代县北山(勾注、陉岭)及管涔山为界线,其北历史上为草原为落混居之所地,其南为农耕定居地,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有方、西周狁、东周戎狄(林胡、楼烦)、汉代匈奴魏晋鲜卑魏柔然、北齐、隋、唐突厥、宋契丹、女真、明鞑靼等少数民族混杂展住,往复返来,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之主要通道和地界,也是民族文化贸易相互融合之场所。所以,忻州市境域修筑长城为全国他地方所不同,具有修筑时间长,修筑范围广、墙体长度长,修购代多、修筑特点多等特色。忻州市历代长城的修筑主要是北面沿恒山山脉和昌梁山山脉北段行进,东部沿太行山脉五台山支脉行进。从2007年开始到2010年国家文物局组织进行了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山西省文物局组织5个队伍对全省长城进行了调查。经实地调查测绘,忻州市历代长城现存遗迹分布在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宁武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偏关县、河曲县、五台县等10个县市区,文就记载忻府区、静乐县和保德县也有早期长城,但此次调查未发现有长城遗迹存在。忻州市明代以前历代长城忻州市明代以前历代长城现存长度231.141千米。分布在代县、原平、宁武、五寨、岢岚、偏关、神池7县市。还有史籍文献记载保德、静乐等2县市有长城遗存,经调查,保德、静乐2县未发现明代以前长城遗存。忻州市明代以前长城线路有2条主干线,第一条是东西走向,由河北省蔚县入我省大同市广灵县、沿恒山山脉脊岭经浑源县、朔州市应县,入忻州市境,西南行经代县胡峪乡、上磨坊乡、雁门关乡、原平市段家堡乡、轩岗镇、宇武县余庄乡、涔山乡、东寨镇、五寨县砚城镇、岢岚县王家岔乡、宋家沟乡、岚漪镇、阳坪乡温泉乡进入昌梁市兴县。此条长城经我市5县14乡镇,长城墙体长度总长215.835千米,其中,代县长城长度40.195千米,和明代长城叠压4.218千米;原平市长城长度54.984千米,关堡4座;宇武县长城长度53.350千米,关堡8座;五寨县长城长度10.232千米,关堡1座,岢岚县长城长度57.074千米,关堡4座。第二条为南北走向长城墙体,位于五寨县、神池县、偏关县,神池县现存壕沟3.733米,石墙长城0.675千米;偏关县现存长城10.289千米,分布在老营镇,其中土墙4.604千米,石墙5.347千米,山险0.38千米时代当为北齐时修筑。此段长城应是《北齐书・文宣帝纪》所载天保三年(552)起长城,自黄栌岭北至社干成四百里之遗迹,与前述天保七年(556)所筑有别。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忻州市委员会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138号


政协值班电话:0350-3902013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